史新民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問題;教育方法;遷移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6—0030—01
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習文言文,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繼承先賢的優秀文化,鍛煉創造性的思辨和表達能力。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卻不盡如人意,許多教師雖然更新了教育理念,但卻沒有改變陳舊的教育方法,使本應充滿詩意與活力的文言文教學變成了一潭死水。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教師教學目標單一,教師教法僵化,教學方法“從本到本”,缺少遷移。那么應該怎樣改變這種現狀,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形式,激發興趣
通常我采用以下形式:
1.以故事傳說引出課文。以《木蘭詩》為例,花木蘭的故事家喻戶曉,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木蘭的故事,談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學生在把握歷史背景及花木蘭的人物故事后,對《木蘭詩》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理解起來也會容易得多。
2.以成語名句引出課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一鼓作氣”等。課前可詢問學生是否知道這些成語的本意、引申意及出處,增強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文中的成語。
3.以精美語段引出課文。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語段,或長于描寫,或重于敘述。教師把這些精美“點心”拿出來先讓學生嘗一嘗,嘗到“甜頭”后自然可以輕松地組織新的教學活動。如《小石潭記》中的“潭中魚可百許頭……乃記之而去”,如果教師能在學生面前聲情并茂地配樂朗誦這一段,相信一定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4.用插圖或畫面引出課文。文言文課本中只有少量精美的插圖,教師可從網上下載相關的圖片資料,作為激發學生學習文言作品的興趣。如教《愛蓮說》時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蓮中的插圖,讓他們試著說蓮的外形,再對照課文原句,體會文字語句的特點。
教無定法,除了進行有準備的活動外,還可以隨時進行表演。如在學習《核舟記》時讓三個學生分別摹擬蘇軾、魯直和佛印的動作、神態等,結合表演進行教學。相信教師只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個性愛好,善于激發、引導,就能收到理想效果。
二、注重朗讀,讀出神韻
這里的“讀”指誦讀,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的突破口也應該選在“讀”上。通過讀,使學生充分認識祖國語言的典雅優美,從而提高其閱讀與寫作水平。
文言文誦讀必須做到這樣兩點:
1.讀順、讀準、讀懂。
2.讀出神韻。
三、注重教法,還原課堂
教學中,如果采用傳統的串講法,固然做到“字字落實,句句清楚”,但套用同一個模式,難免乏味。所以,在教學中,應圍繞“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根據每課的特點,靈活教學。如可以采用糾錯法。課前要求學生翻譯好要學的篇目,課堂上把譯文寫在黑板上,然后將原文和譯文進行對比,譯對的給予肯定,譯錯之處尋找原因,重新翻譯,直至正確無誤。
四、注重實踐,實施遷移
在文言文教學中,“遷移”訓練應成為不容忽視的一環。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學要求,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知識積累點和能力訓練點,然后將知識和能力所得作正向遷移,適當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在知識的實際運用中提高閱讀能力。
遷移的方式通常有兩種:
一是向與課文難度相當的課外文言文遷移,主要從文言文知識或思想內容方面遷移。比如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或主題相近(反)的、或描寫同一人物的文言文,都可作為遷移訓練的材料。如學了《桃花源記》,就可選《五柳先生傳》加以比照閱讀,在鞏固課內文言知識的同時,更進一步地把握陶淵明的思想。
二是向現代漢語遷移,主要把文言課文中的詞義與現代漢語詞語的語素義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詞義。這在現代漢語的成語中可作大量的遷移。比如“肉食者謀之”的“謀”和“不謀而合”的“謀”、“陶后鮮有聞”的“鮮”和“鮮為人知”的 “鮮”等等。
總之,文言文是“古”文,但要用“新”的觀念來教學,要真正讓學生成為文言文教學中的主角,真正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新課程理念出發,把“古”文教“活”,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 編輯:馬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