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曉明 田宏霞
〔關鍵詞〕 課堂教學;有效性;講授;學習方式;測評;反思;導學案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6—0046—01
傳統的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學習過程”的缺失,即問題的提出過程、結論的形成過程、思想方法的探索及概括總結過程、用知識的過程等都沒有學生的參與。教師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僅僅當成是掌握結論并利用現成的結論去解題的過程,忽視或放棄了結論的推導過程、方法的探尋過程,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是一味地模仿,甚至死記硬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自然不強。
筆者借鑒教學經驗,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在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方面做了如下探討和嘗試:
一、保證課前準備的有效性
1.學案導學,保障預習。學生最好的作業是預習,預習能確保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筆者嘗試在自習時間安排預習課,基本能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展示,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后,筆者發現學生的展示存在表面化的現象。為此,筆者設置了導學案,讓學生明確預習的目標,用問題鏈串接知識點,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和理解知識,并配備一定的預習檢測題進行當堂測評,確保學生在課堂上能說、會說、敢說。
2.集體備課,保障展示。備課主要是編制導學案。導學案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主要功能是讓學生“學會”,更是為了讓學生“會學”和“能學”:一是導學案的內容要體現知識之間的聯系,呈現出“四化”,即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層次梯度化、梯度漸進化。二是對導學案的備寫采取集體備課的形式,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又體現個人風格。學生當堂訓練,當堂完成,做到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糾,充分體現學生預習—合作—展示—探究—達標的學習線和教師導學—參與—激勵—引領—測評的導學線,確保課堂教學實效。
二、關注教師講授的有效性
課堂實行“10+35”模式,即教師統一講授不超過10分鐘,學生活動不少于35分鐘,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那么,教師的主導作用如何發揮?筆者認為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一是組織學生認真傾聽;二是提醒走神的學生參與;三是當學生展示不到位、不準確,甚至偏離主題而無人點評時,教師應進行引導;四是對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重點、難點、考點內容及易錯易混點,教師適時追問,必要時講深講透;五是堅持對總結、歸納、拓展延伸的方法和思路進行點撥、提示,培養學生的能力;六是矯正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
三、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小組合作學習。這就要求教師一要科學分組,筆者就根據學生的成績和綜合表現,將全班學生分成均等的A、B、C三層,從這三層中各選兩人組成了6人學習小組。二要科學組織,即將導學案作為引導學生預習的“路線圖”,課堂展示主要由B、C層學生完成,A層學生負責完成點評拓展。三要加強培養,包括培養學習小組的凝聚力和團隊意識等。四要及時評價。小組評價包括課堂上的評價和課外的評價。課堂評價是教師針對小組整體進行評價,組長針對組員進行評價;課外評價主要是指課堂外的活動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通過以上措施,切實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使小組合作學習成為支撐課堂教學的有力支點。
四、強化達標測評的有效性
課外實行零作業,課堂上以學生展示(板書、敘述、講解、表演等)為主。當堂訓練,當堂完成,預習課當堂預習檢測,展示課當堂達標測評,力爭“堂堂清”,并利用月考力爭實現“月月清”。教師要精心命制檢測題,講什么就考什么,練什么就考什么,重點、難點、考點是什么就測什么,題量要適中,題型要靈活,凡考必嚴,并做到及時分析講評,快速查漏補缺。
五、提高反思整改的有效性
“反思三年成名師”,可見反思是教師不斷進步的助推器,教師進行反思的主要做法有:一是開展“我請大家來聽課”活動,邀請學校領導、老師“診斷”自己的課堂;二是參加教研會反思整改;三是積極參加課改業務論壇;四是每周寫一篇反思隨筆,記錄自己課堂教學的得與失,在反思中成長;五是堅持課前、課時、課后反思,寫好教后記,不斷打磨課堂細節。. 編輯:馬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