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元
〔關鍵詞〕 體育教學;快樂體育;特點;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6〔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5—0034—02
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我國學校體育教學正朝著“快樂化、生活化、終身化”的方向發展。快樂體育是指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想方設法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使學生通過參與體育教學活動獲得深層次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的一種教育方法,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運動興趣。
一、快樂教育的特點
快樂體育是體育精神的體現,其主要特點是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從方法論角度而言,就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拉近師生間心理距離,營造一個輕松、和諧、融洽、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主動學習,進而深刻地體驗到體育學習的樂趣。
具體來說,“快樂體育”具有如下特點:
1. 在指導思想上,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強調樂學與好學、育體與育心相結合,以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2. 在教學理念上,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體育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互動活動。
3. 強調情感培養與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并舉,以實現學生認知、情感和身體素質的同步發展。
4. 在教學方式上,提倡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強調教法的靈活多樣性和學法的科學有效性。
5. 在教學組織上,強調“嚴而不死”、“活而不亂”,既要有嚴肅的課堂紀律,又不缺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重視師生間多向交流和教學環境的優化。
6. 快樂體育的本質就是在承認學生之間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性,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玩中學”、“學中玩”、“練中學”、“學中練”,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能夠積極、主動、自覺地進行練習,同時養成吃苦耐勞、刻苦學習的品質,從而達到“以苦為樂”、“樂此不疲”的境界。
二、快樂體育的實施策略
1. 把握快樂體育的內涵。快樂體育以情境為主線,以情感為中介,以快樂為目標,以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練習和鍛煉為支點,從而讓學生在充分體驗體育學習樂趣的基礎上獲得知識、技能,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快樂體育的實施需要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想學、會學、樂學,通過教師的樂教、善教,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向往的心理,主動參與運動。為此,體育教師應當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盡可能地使學生在教學中充分展現自我的運動能力,讓其理解運動的必要性和體驗運動的樂趣,形成對體育的良好認識,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快樂體育以研究學生的情感需要、體育需要、人格需要為出發點,以學生“樂學”為支撐點,要想使學生在教學中獲得快樂,做到“活而不亂”,教師必須準確把握快樂體育的內涵,要注重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使他們愉快地、自主地從事體育學習與鍛煉,從而體驗到參與體育運動的各種樂趣。其要求教師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并采用適宜的教法來增強學生體質,使學生獲得體育運動的快樂感受。簡單地說,就是在體育教學中既讓學生有效地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技巧,又讓他們在體育教學中享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為此,教師應從學生的情感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把學生的被動參與轉化為主動參與,滿足他們的學習愿望,著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自練的能力,為其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2. 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在體育教學中,有些教學內容趣味性很強,學生容易體驗到樂趣,但不具有教學意義,也有一些趣味性不太強,學生不太容易體驗到樂趣但有教學意義的教學內容。在面對或有趣或枯燥的教學內容時,教師應做到:(1)把趣味性和教學意義都強的教學內容當做教學的重點,并通過內容和教法的調整,充分發揮出教材內在的趣味性,以生動講授這些內容,提高教學的實效性。(2)對“教學意義強但趣味性差”的教學內容,要挖掘或附加一些樂趣的因素,通過情節化、游戲化、競賽化等多種手段,使這些教學內容富于樂趣,但不能只顧趣味化而放松了運動技能教學。(3)對“教學意義差但趣味性強”的教學內容,應把其作為調節教學的輔助內容來運用,如,在準備活動、放松活動時可以運用,但要考慮練習時間,一般不要超過教學總時間的10%。(4)對“趣味性和教學意義均差”的教學內容應該剔除,最多只能出現在“介紹課教學”中。總之,運動技能教學和樂趣體驗二者不可偏廢,要正確理解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不要把它們對立起來,不能只讓學生體驗運動樂趣而忽略了運動技能的學習,只有讓其掌握了運動技能,才能夠實現終身體育。
3. 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重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友好交往,積極創設學生間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的學習氛圍,構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師生關系對于體育教學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學習體育運動技術、技能為重點,將體育運動技能作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技能教給他們,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理解、掌握、運用運動技能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各項體育運動的自覺性、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其形成完美的體育人格。
4. 加強學生認知能力培養。在體育教學中,除了技術教學外, 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并將這種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其間,應特別加強對學生學習目的的教育,注重對學生個性心理品質,如,興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要有效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使他們真正懂得體育鍛煉的意義、作用和有關的體育知識,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運動興趣,提高他們鍛煉的積極性、自覺性。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還應培養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使其學會對練習的次數、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動作的自我糾正等進行自我調控,從而使自主鍛煉成為學生的自覺活動,這會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使他們一生受益。
5. 創設良好教學情境。以快樂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只是眾多教學方式中的一種,其必須要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并符合當時的教學情境,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如何才能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有趣呢?教師不妨創設以下情境:(1)創設“音樂”情境。教師可把音樂引入體育課堂,在體育教學中將教學要求、教材內容、思想教育和學生的身心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創設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音樂情境,使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在體育活動中獲得角色體驗感和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由此而喜歡上體育課。(2)創設“故事化”情境。針對學生喜歡聽故事的心理特點,從學生認知水平出發,結合教學實際需要,創設各種“故事化”情境,可提高課堂教學感染力和吸引力,活躍教學氣氛,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使學生樂意上體育課。(3)創設“享受成功”情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在學習獲得成功而產生鼓舞的地方,才會出現學習興趣。”快樂體育力求實現學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平等,只有為每一位學生創設平等的“體驗成功”的情境,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中都獲得成功感,當學生在求知欲的基礎上努力參與并取得學習進步時,其會對成功的表現產生積極體驗并對體育運動更加關注,從而喜愛體育。
除以上這些情境外,教師也可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創設不同的情境,如,采用“猜謎式”、“談話式”等引入課題;用“觀看表演”、“仿生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新課導入;用“聽音樂”、“舞蹈式”等進行部分游戲教學……學生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心情舒暢,快樂運動,又怎會不喜歡上體育課?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