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蓉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的實驗證明,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漸進、嘗試錯誤的過程。學習的過程,“犯錯”是普遍、必然的,但要錯有所值。有的同學考過后,對錯題漫不經心,往往同一個知識點,今天錯,明天錯,后天還錯。要想改變這種現象,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充分利用數學“錯題”資源。
一、在易錯點上下狠工夫,有備無患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產生錯誤在所難免。而錯誤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有教師、學生、知識本身等多方面的原因。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得當與否,對教學重點、難點的把握準確與否,對知識的呈現清晰與否,對學生的要求規范與否都可能會導致學生出錯;同樣學生對知識點的遺忘、混淆、理解上的偏差也是增加學生錯誤發生率的原因;所學知識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靈活性、隱蔽性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個體差異和思維歧路更是學生發生錯誤的幕后黑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所教內容和相關知識的特征,利用以往積累的錯題經驗,做好預測錯誤的工作,準確把握住易錯點,將易錯、易混的知識點融入課堂教學和平時的作業中,讓學生在初次接觸時就留有一定印象,做到預先埋下伏筆,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