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勁松
【摘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而在教學時不僅僅是教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掌握已有的知識下能去自主學習。
【關鍵詞】自主學習;高中數學;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主動積極地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目標等,并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我調控來完成相應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完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為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是當前高中數學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也是新課標主要教學建議之一。本文根據教學實際淺析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一、樹立學生的自學意識以培養自學能力
良好的自學意識是成功學習的開始,樹立學生的自學意識要引導學生從課前預習開始。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特別是對一些邏輯思維較差的學生來說,對數學學習更是難以學好和易失去學習興趣。對此,在教學中為了減少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學習困難,教師必須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一方面,學生課前預習后能為后面的上課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另一方面,在預習中培養了學生的自學意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預習就是要求學生事先把課前將要學習的內容自己先看一看,想一想,了解將要學習的大概內容,此時教師對學生不必提出太高的要求。但是為了讓學生在預習中能抓住學習重點與提高預習效果,教師在學生預習前,應按照一節課要教學的內容,列出相應的預習提綱,引導學生抓住將要學習內容的目的、重點與關鍵,而這些學習內容應該體現在所列的預習提綱中。學生在預習時,按照提綱去預習與自學,容易抓住將要學習的知識重點,理解其知識的內涵,并在預習中逐步養成良好的自學與事先看書的習慣。這樣,一方面使學生對那些易于理解的問題在課前就能自己解決;另一方面使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發現問題與難點,使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從而大大加強了學生的聽課注意力,為課堂教學創造有利的心理條件,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對如今的高中學生來說,不僅僅是要應對高考,還要能使自己得到全面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于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的困難。學習的活動總是與不斷克服學習困難相聯系的,與初中階段的學習相比,高中數學的難度明顯加深,教學方式也隨之改變,教師對學生的輔導時間也相對減少,而要求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卻要隨之增強。因各地教學條件與學生個體差異的因素,在初、高中的銜接過程中學生的適應性能力表現出不同的差異,有的強,有的差,差的學生在學習中會表現出情感脆弱,意志不夠堅強,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會產生退縮甚至喪失學習信心的意識,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學生如能在興趣中去學習數學,自然而然會形成強有力的求知欲,就能自己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有很多,如學習數學概念定理時,可以讓學生編成口訣并進行優秀成果交流與展覽,或者進行相應的試題比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互動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會體驗到收獲成功的愉悅。又如在進行不等式性質“a>b,那么a+c>b+c”的講解時,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不要一開始就講授性質,可以用提問的方式開始講解:“我現在的年齡比你們大,十年之后我們誰大?”學生都會回答:“老師你大。”再問:“十年前的時候誰大?”他們還是會回答:“老師你大。”經過這樣一個情境的提問式教學,當在正式講解不等式的性質時,學生們會很自然想到剛才的提問,就會對不等式的性質有一個更形象的理解,進而很容易地掌握不等式的概念。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
教師在學生思維發展過程中是引領者。學生收獲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和學習興趣的養成,與教師的諄諄教導是分不開的。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與學生經常交流,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對他們不僅是教與學的師生關系,更是一種朋友關系,老師要與學生成為好朋友,讓學生可以信賴教師的情感,這樣可以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真正“親其師,信其道”,從而樂意接受教師的教學與引導,使學生積極地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心地捕捉每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鼓勵與表揚,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自主學習的信心。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境對于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非常重要,實踐證明,情境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實現促進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但是在設計教學情境時要從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出發,為教學時打下伏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引導學生投入到對數學的學習中去。例如,在教學橢圓定義內容時,可以選用實際案例,展示學生們熟悉的油罐車油箱的縱斷面與地球等行星的運行軌跡,讓學生通過實例來感知“橢圓”,然后再運用多媒體技術,根據橢圓定義來設計動點的軌跡,并提出“什么樣的動點的軌跡是橢圓”“它的方程是什么形式”等問題,從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提升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