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雅瓊
〔關鍵詞〕 幼兒教育;自由;紀律;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1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5—0054—01
在幼兒園中,紀律就是規則,一切規則不是一開始就產生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某些需要才產生的,就如同法律的誕生一樣,是人們為了更好的生存才有的。幼兒園的規則也是一樣,是為了幼兒更好的生活和學習。如果過分強調遵守規則,勢必把孩子管得太死,孩子們也就失去自主發展的機會,反過來過分強調自由,沒有紀律的約束,教育也就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那么,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做了一些初步的嘗試,現和大家探討一下。
一、創設環境,合理要求,讓規則更人性化
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應該尊重幼兒,理解幼兒,成為他們的伙伴,傾聽他們的心聲,為幼兒創設一種寬松、民主的環境,因為對幼兒提出合理的要求是促進幼兒主動遵守各種規則的有效手段之一。
“邊走邊拍球”是大班智能訓練的一個內容,在活動中,我們將幼兒進行分組,可是只要比賽一開始,隊形就成了一條歪歪扭扭的“小花蛇”,幾次接力比賽都出現了這個問題,于是,我大聲喝道:“為什么說來說去你們的隊伍總排不好呢?”大家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原來豎排的隊伍擋住了大家的視線,經過大家的反復商量,終于有了以后接力賽的方案,那就是分組后,每組用粉筆在地上畫個圓圈,圓圈的前面有出口,準備的孩子站在出口處,其他孩子站在規定的圓圈里,為本組隊員加油。通過組織這次活動,使我認識到教師提出的要求不能強壓在幼兒身上,教師只有努力創設一個以幼兒為主體的平等、和諧、寬松的環境,幼兒才能根據規則大膽自主地進行活動。
二、自主建構,認同規則
幼兒園任何一個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孩子這一主體,規則的制定也是如此。大班的幼兒雖不能完全擺脫成人的限制,卻可以通過民主的方式增強幼兒的自主性。我們應鼓勵幼兒自己去思考規則,探索規則和要求的合理性,只有這樣,他們才會主動認同并遵守紀律規則。因此,要讓幼兒真正成為班級里規則的主體,就要引導幼兒在活動中自定規則,并從中體驗規則的重要性。因此,在上課時,教師無須刻意地去組織,即便是有幼兒沒有按規則做,旁邊的幼兒也會提醒他。這樣做不但有利于幼兒對規則的理解,更有利于其遵守規則,因為只要有了大家認同的規則,孩子們就會活而不亂,最大限度地發揮“自由的功效”。
三、體驗后果,內化規則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兒童在探索事物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一些破壞性行為,對于這些行為,成人不要過多地去責備他們,只需利用他的行為所產生的自然后果來懲罰他就可以了。如,在剛開校的幾周,餐前上廁所洗手這個環節總是很混亂,盡管老師有言在先,讓幼兒排隊去洗手,可總有幾個磨蹭的幼兒,等所有的小朋友都洗完手了,他們還從衛生間里不出來,嚴重影響了規則意識的形成。因此,在每次洗手前我們都會與幼兒討論,在確定了規則后如有違反者將會受到懲罰。當然這些規則得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目的是讓幼兒逐漸學會自我約束自我控制,更重要的是學會自我管理,使規則不斷內化,進而使幼兒真正獲得自由。
四、持之以恒,強化規則
規則要得以強化并做到持之以恒,教師起著關鍵的作用。
在實踐中,我們要深深懂得幼兒是自身學習與發展的主體,自由的環境能促進幼兒更深層的發展,在紀律中釋放了自由,孩子活動變得更加自主了,改變了以往統一等待教師安排或分配的被動消極現象,學習和生活變得更加主動積極了,孩子的個性也變得更加和諧。但是,自由必須建立在大家所認可并建立的制度與規則上,要使自由真正走進孩子的心中。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