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 劉衡
【摘要】通過反思社會沖突中各方的利益博弈關系,該文提出構建社會矛盾沖突化解疏導機制的對策,即堅持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突破口,緩解結構性緊張;以正確思想輿論進行社會引導,強化理性表達利益訴求模式;建立社會安全閥體系,促進消極社會心理的宣泄;以多元共存、相互尊重的視野構建和諧社會文化。
【關鍵詞】社會矛盾沖突疏導機制
我國社會矛盾的基本現狀與時代背景
在轉型時期的變遷與發展歷程中,社會必然充滿著各種對立、沖突與動蕩。轉型的過程就是對各種對立、沖突、動蕩加以解決,進而實現社會統一、整合和安定的過程。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原本傳統型社會中一些被經濟快速發展掩蓋的深層次問題暴露出來,與此同時還出現了諸多新矛盾和新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害怕矛盾激化和沖突放大,就采取了一些行政手段對各種基層沖突進行壓制,事實證明,這種做法不但于事無補,反而會事與愿違、適得其反。“沖突是人際關系的組成部分,并非總是有害于社會”,能夠讓矛盾與沖突暴露出來并加以解決,恰恰是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一個分水嶺。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舉世矚目,在全球經濟萎靡,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出現衰退的時候,仍能保持高速發展;同時政治局面穩定,政府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不斷增強,有效地控制了大規模社會沖突、社會動蕩等情況的發生。但應該清晰地認識到,社會矛盾沖突有日益加劇的趨勢,尤其是征地、拆遷、勞資糾紛、就業、教育、醫療、食品安全等熱點問題極易成為引起社會矛盾激化或爆發沖突的導火索。
社會矛盾沖突表現出的結構性博弈關系
在社會沖突出現“常態化”趨勢的當下,需要理性看待社會結構性博弈而引致的社會矛盾與沖突。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政府與公眾博弈。政府行為是政府對公共利益進行權威價值分配的過程,集中表現在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然而,當前某些地方政府機構臃腫,行政效能低下,加之部分腐敗分子的違法違紀問題,嚴重損壞了政府形象,產生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除了政府與官員素質的人為因素外,重要的是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中還存在政府與公眾的信息不對稱結構導致的溝通渠道不暢等問題。這使公眾為了尋求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不再認為自己是公共政策的實施對象,強烈要求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然而,目前的政策制定機制并沒有提供社會參與的有效機制,使公民能夠充分反映和表達自身訴求,因此政府與公眾的博弈就會經常性出現,其結果就是既損害政府權威,爭議的問題沒有解決,又容易破壞難得的社會穩定發展。
市場化進程中社會與企業的博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經驗,突出表現為公共物品消費的市場化,其中以房地產、教育、醫療為代表。一方面當大量的社會資源,特別是經濟資源進入市場后,中國的經濟發展空前增速,并成功擺脫了幾次全球性金融危機。這是一場在轟轟烈烈的市場化進程中社會與企業的博弈。因為諸如衛生醫療、教育等公共物品消費的市場化使得人民群眾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而當社會心理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社會矛盾糾紛與沖突便開始凸顯,影響經濟社會穩定與和諧。在市場經濟中,如果作為對手的社會力量太弱,就會導致博弈的失衡,博弈的失敗方要么隱忍,要么會以其它暴力方式表現出來。如近年來出現的化工污染企業無視自己對環境的影響,寧愿繳納罰款也不采取必要的改正措施,因此引發的企業所在地民眾的抗議活動就是這種結構性沖突的重要表現形式。
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的博弈。轉型期中國的社會沖突集中表現在工農業生產者群體之間、個體勞動者與私營企業主群體之間、公務員與社會弱勢群體之間、雇主與雇傭工人群體之間,并有進一步向不同類型群體蔓延的態勢。雖然多數的社會沖突是非對抗性、經濟性的,但不能忽視個別沖突對抗性增強的趨勢,而且在文化、政治領域發生的社會沖突也在增多,究其原因是在這一特殊歷史時期,我國社會普遍缺乏制度性的社會結構,從而導致社會或群體成員日積月累的惡性心理(敵對、怨恨、不滿情緒等)無法得到宣泄與消除。
社會矛盾沖突的疏導機制
化解社會矛盾沖突必須要建立有效的疏導機制,盡可能消減社會沖突的負面作用,將不可避免的社會沖突通過疏導機制使其盡量在可控范圍內。
一是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突破口,緩解結構性緊張。為了滿足社會轉型時期各方面的需求,必須加強政府行政體制改革力度和進度,著力推進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縮小貧富差距,優化資源結構配置,加大對公益性、基礎性領域的財政投入,逐步形成以民生為導向的公共服務體系。
建設服務型政府需要塑造廉潔奉公、親民務實的政府形象,強化公務員隊伍的公仆意識和服務意識,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及時滿足民眾的需求,解決合理訴求,促進公眾滿意度不斷提高。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改革政府管理的運行機制,創新政府管理方式,構建創新型、民生型政府,培育發展社會組織,提高民眾參政意識和參政能力,有效監督公共事務決策,實行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建設更具開放性和包容度的政府,切實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效能,形成政府與社會各階層及成員能夠良性互動的體系,從源頭上消減矛盾沖突。
二是以正確思想輿論進行社會引導,強化理性表達利益訴求模式。利益協調是社會安定團結的重要影響因素,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各方面。社會轉型期,構建有原則的利益協調機制,引導人民正確認識利益分配制度、合理合法表達訴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政府應充分發揮思想輿論的引導作用,利用反復、多層面、多角度的宣傳,潛移默化地影響民眾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使人民群眾能夠客觀認識收入存在差距的原因,理性認識當前我國的利益分配格局與制度。協調時代發展在價值觀和道德觀上與人民群眾之間的差異,引導人民群眾理性處理利益沖突。利用輿論引導培育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強調以合法合理的方式來表達正確的利益訴求,消除不和諧因素。當然輿論導向機制建立的前提必須是政府所建立的利益分配機制符合社會大多數的利益,利益分配制度須構建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也只有這樣的利益調節機制才能最大程度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國家所制定的法律法規、政策指令才能獲得社會公眾的廣泛理解和支持。
三是建立社會安全閥體系,促進消極社會心理的宣泄。社會矛盾沖突具有普遍存在性,矛盾沖突的處理機制通常包含一般性矛盾沖突的常態處理機制和特殊性、突發性矛盾沖突的應急處理機制。對于一般性矛盾沖突,應積極做好社會治安防控,及時發現矛盾沖突苗頭,迅速啟用矛盾沖突應對機制,妥善處理矛盾沖突。在應對緊急狀態或突發事件時,更應該謹慎對待,果斷采取應急處理機制,及時把握輿論導向,有效控制局勢,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和加劇。在社會矛盾沖突處理過程中,應以相關法律法規為基本準則,將人性化處理方式貫穿始終,建立起政府和群眾之間的信任機制,提高政府公信力。
社會矛盾沖突化解機制不能忽視社會心理的疏導與調節,在矛盾沖突發生后,及時做好群眾的精神慰藉工作,特別是要做好矛盾沖突中弱勢群體的思想工作,引導其全面客觀、理性正面地看待和處理問題。矛盾的處理機制應及時有效,并在后期進行相應的回訪工作和心理恢復工作,警惕矛盾沖突出現反復或向其他方向發展,切實提高矛盾調處質量和效率,增強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感。②
矛盾沖突是否能夠及時有效得到處理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處理結果是否公平公正,各方權益是否得到保障,尤其是要關注弱勢群體一方的利益。政府要更加突出弱勢群體利益保障,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就業、教育和醫療等方面加大投入。
四是以多元共存、相互尊重的視野構建和諧社會文化。我們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社會機制來化解日益增加的社會矛盾,調節利益沖突,在利益沖突的化解疏導過程中,社會文化的作用也不容忽視。要堅持社會公正,關注民計民生,建立和諧社會文化,推動社會意識形態向著良性方面發展,以社會主流價值觀引導化解當代社會矛盾。
為了促進社會和諧,需要用強大的社會核心價值體系作引導,帶動思想觀念變革,引領社會思潮,培養公眾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諧文化的建設要求堅持社會公正、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一切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以造福于民作為制度建設、政策頒布的基礎,謀發展、促穩定,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③因此,要疏導日益激烈的社會矛盾與沖突,就必須建構和諧社會文化,以多元共存、相互尊重的精神,持續不斷地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進程,從而實現“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作者分別為廣東警官學院副教授,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治安系講師;本文系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基層社會矛盾沖突與疏導機制研究”的部分成果,項目編號:2011B628)
注釋
①任劍濤:“從沖突理論視角看和諧社會建構”,《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第141頁。
②劉中起,風笑天:“走向多元治理化解:新形勢下社會矛盾化解機制的新探索”,《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第160頁。
③黃敏:“當前我國社會沖突與社會控制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1年第8期,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