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琳
【摘要】不同行業出口企業的依市定價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加工特征不明顯的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品依市定價能力較弱,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相對較強。因此,應在鞏固已有的國際市場需求和份額的同時,通過合理增加進口原材料,建設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提高出口企業依市定價能力。
【關鍵詞】匯率傳遞依市定價加工貿易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出口企業依市定價能力的影響
從我國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制度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匯率呈現雙向波動、長期升值的趨勢。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六年多的時間內,我國分行業貿易收支順差較大的總體狀況并沒有逆轉。某些行業貿易順差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特別是我國紡織品、皮革制品、機電產品出口增長依然處于上升趨勢。要解釋這個現象,需要通過考察不同出口行業特殊的市場結構和產業組織結構來分析其依市定價的能力。
匯率通過對產品邊際成本產生與出口企業的利潤影響出口產品價格。這種由于匯率變動引致的出口廠商在不同市場上利潤率或加成份額的調整,一般被稱之為“依市定價”(Pricing to Market,PTM)。“依市定價”能力體現了出口商控制目標市場的能動性,取決于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上,面對匯率變動帶來的影響,企業針對不同類型的出口產品實行不同的價格策略。要準確判斷出口企業依市定價能力的大小,除了要考慮匯率對出口產品的本幣及外幣價格影響程度之外,還需要考慮匯率對出口廠商生產成本的影響。人民幣升值將通過降低進口中間品及技術服務類產品的價格,進而降低出口廠商生產成本。
我國分行業出口商的依市定價能力存在較大差異。總的來看,加工特征不明顯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即皮革制品、紡織原料及制品、木材及制品表現出很弱的依市定價能力。在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下,隨著出口價格的上升,出口商成本加成率上升幅度最小。這幾類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優勢主要來自資源稟賦和勞動力低成本,其價格對國外需求影響較大。即價格一旦升高,目標市場消費量減少較快,同時其成本受匯率因素影響有限。說明這幾類產品在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下,由于缺乏市場勢力及定價能力,為了不失去國外市場,在成本不能下降的前提下,只能依賴于調整自身的利潤率,通過不斷縮小企業的利潤空間來穩定出口產品在銷售市場的價格,進而保持市場份額,產業國際競爭力較弱。
加工特征明顯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即機電產品、機械產品、光學醫療儀器與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相比,依市定價能力相對較強。這幾類產品匯率對出口價格傳遞彈性較大,其生產成本受匯率影響也較大。也就是說,其匯率升值的成本更多地轉嫁到了目標市場的消費者身上,由于加工特征明顯,生產成本隨著進口投入品價格的下降有明顯的下降。目標市場的需求彈性對價格變動不敏感,即隨著出口價格的上升,這幾類產品在國外市場上的需求不會有明顯變化,出口廠商可以通過適當提高成本加成率來增大企業的利潤空間。這類出口企業可以獲得較大利潤,產業國際競爭力較強。
出口企業依市定價能力差異性原因
不同產業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格局不同導致不同產業具有不同的依市定價能力。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格局可以通過同類型產品的相互替代彈性反映,出口產品與出口市場上同類型產品間替代彈性越大,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壓力越大,出口企業依市定價程度也就越小。就紡織產業來說,國內紡織、服裝企業小而分散,產業鏈延伸空間有限,上下游行業支撐體系不完善導致我國的紡織行業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獲取競爭優勢。在國際市場上,許多亞洲新興國家生產該類產品也是以低成本為主要特點。我國此類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替代性很強,同時國內該產業集中度很低,由此導致產業內商品的出口競爭壓力很大。我國出口企業利潤空間有限,也就是出口企業的定價權很弱。同時,由于近年來國內外市場結構調整及需求不足,中小企業繼續擴大市場份額有很大難度。因而在面臨譬如金融危機、匯率波動等不利因素影響時,此類產業的出口企業只有通過不斷地壓縮利潤空間才能穩定國際市場出口價格,保持國際市場份額。
不同行業的加工特征也是行業出口企業依市定價存在差異性的重要原因。人民幣升值將通過降低進口投入品價格和出口產品生產成本,增加企業的利潤空間。目前,我國有機電產品、機械產品、光學醫療儀器行業出口廠商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和定價能力,依市定價能力相對較強。這些出口廠商并不需要縮減利潤空間,而是更多將人民幣匯率升值成本轉嫁到進口國。同時利用人民幣升值對進口投入品價格的影響,減少企業的生產成本。這二者相結合,進一步擴大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增大了出口廠商依市定價的能力。
我國的目前產業集群多以在加工貿易基礎上“出口型”為主,缺乏自主創新的條件,不利于提高企業依市定價能力。由于傳統的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進入門檻較低,導致這些類型產品的競爭日趨激烈,生產企業之間主要以低成本競爭為主,集群之間不可避免地頻發“價格戰”。由于產業鏈較短,缺乏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缺乏營銷、設計相關行業的配套我國的中小企業集群大多尚未形成集群應有的創新機制,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條件。即使是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廣東、上海、浙江、江蘇等地區也未能成為高端產業集群的聚集地。大多數企業中存在技術創新的壓力,但因為一味依靠跨國公司的技術外溢效果,沒有將壓力變為動力,停留在被動引進、產品外包和低水平加工生產水平上,抗風險能力較差。產業集群也僅僅變成跨國公司投資體系的一種復制,在這種傳統的分工體系下,不僅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而且自主研發能力薄弱。在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下,該行業在當前利用產業集群不斷降低成本雖然是較為可行的辦法,但會嚴重影響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也對企業依市定價能力有一定負面影響。
我國產品的出口市場格局一直呈現集中度較強的狀況。我國出口產品數量一直居高不下,在于內需增長長期乏力致使一部分過剩產品不得不轉向國際市場尋找出路,加之近年來美國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導致的外部市場疲軟造成的不利影響,出口商為了維持其產品在出口目的地國價格的穩定,必須較大程度吸收本幣升值的影響,保持產品在出口國的市場份額。從這個角度來看,出口市場的集中度對匯率的傳遞程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出口市場集中度越高,產品依市定價能力越弱。我國出口產品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地,由于過于依賴少數國家和地區,所以為了保持在這些出口市場上份額的穩定,我國出口商會盡可能壓低人民幣升值期間產品價格的漲幅。
提升我國出口企業依市定價能力的兩大對策
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應充分發揮出口企業在加工特征明顯的資本密集型產品上依市定價能力強的優勢,通過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提高核心技術自生能力,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而對于依市定價能力弱的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前期應通過控制成本,后期應加強品牌建設、科技創新,實現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扭轉始終處于國際產業分工底層的競爭格局。
一是我國出口企業增加原材料比重降低成本。企業來自境外原材料、中間產品的投入占整個產品價格比例越高,人民幣升值時期間生產成本減少的幅度越大,企業出口通過利潤減少保持市場份額的壓力越小,相應依市定價能力越大。因此,我國出口企業在人民幣升值趨勢下增強依市定價能力一個可行渠道就是增加進口原材料采購。如我國的紡織服裝行業,目前階段加強品牌建設不是特別可行,通過引進上游化纖生產線來控制原材料成本更為實際。這樣通過減少成本,在出口市場價格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出口企業利潤不會減少,保持一定依市定價能力。采用增加進口原材料方式降低成本無論對于從事加工貿易還是一般貿易企業而言都較為可行,而且更為持久。因為人民幣升值后,加工貿易企業可以增加進口技術含量高的產品而一般貿易企業則可以借此契機大量增加進口原材料從而減少成本的上升。
二是強化出口企業“外包意識”,完善分工結構,加強網絡型分工協作,促進技術創新。我國出口企業的“外包意識”普遍較弱,產業鏈較短,產業集群也主要是大量“小而全”的企業聚集在同一個區域中,行業內、產品內部缺乏細致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多數產成品及其零部件都只是在單一企業內部完成的,上下游企業的支撐體系尚未建立起來。如我國服裝業產業存在大量產業集群。這些傳統的產業集群目前有一定成本優勢,但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極大影響企業依市定價能力。所以,可以嘗試在發展紡織行業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相關支持產業,像展覽業、模特業、設計業、面料輔料業、信息咨詢業等。這樣使分工得到細化,促進產業鏈的延伸。同時在加強網絡型分工協作的過程中,也可以減少出口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對跨國公司技術外溢效果的嚴重依賴,使其成為跨國公司零部件加工、生產基地和采購供應中心,促使我國將出口企業自主技術創新的壓力轉變為創新的動力,提高出口企業的競爭力和依市定價能力。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