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馮志
摘要: 作者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教研改革,在學習“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基礎上結合教學實際,探索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此模式分為五個環節:特色導入、有效自學、互動探究、反思質疑、拓展延伸。
關鍵詞: 高中物理五環節教學模式
在新課程標準理論的指導下,物理教師必須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改革創新,探索教學新模式,下面簡單介紹五環節新模式。
一、創新導入
導入對于課堂教學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在導入的過程中還需遵循一定的原則,總結來說就是“一個中心,兩個要點”。所謂一個中心就是導入必須以本堂授課內容為中心,時刻圍繞這一中心,選擇所用導入內容時,要看其是否與待授課內容是緊密聯系且較為直觀的。切忌喧賓奪主,片面擴大影響,對授課內容無關或關聯不大的資源即使再好也不用。
要點一是要新穎有趣,切忌枯燥乏味。在設計導語時,應在“趣”字上下工夫,使學生對學習對象產生濃厚的興趣,自覺地排除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擾,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要點二則是要注重互動。具有互動性的導入,才有學生的一直參與,而不是等待問題的出現。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根據初中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如果在上課伊始,注意設計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就能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課堂教學的導入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靈活又恰當地運用不同的導入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二、有效自學
學生的自學過程,是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概括力同時進行的過程,因而它是一種綜合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學的任務之一。學習就是學習如何學習。教是為了不教。就教育來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因為學生的需要而存在。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在教學指導思想上要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出發,既面向全體學生,又注重因材施教,要根據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特點,營造生動活潑的探索自然奧秘的氛圍,使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通過激發興趣,使學生產生想學的愿望,進而通過物理學與人類社會關系的認識,體會到物理學的價值,產生學習動機,再通過科學家和物理史實的關系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下不怕困難、勇于進取的堅強意志。
學生自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有學習目標、有具體內容、有學習方法和檢測方式并規定學習時間的學習過程。一般來說分為針對性自學和答疑性自學。
教師需要做好學生自學前的準備工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教師在此環節只控制課堂整個局面和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不能影響全體學生整個自學過程。
三、互動探究
在自學的基礎上,如果學生能很好地完成規定的目標任務,就可以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檢測,完成本節教學任務;如果還存在一定問題,就需要針對性地對問題進行解決,而這個解決過程不是靠教師的“一言堂”來進行的,而是要靠學生的知識碰撞來進行的,即互動探究。
在互動探究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探究者,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交流為依托的,進行發現式學習。互動是方式,探究是實質,合理、科學地組織學生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充分發揮“小教師”的主體意識,進行講解剖析,以期解決存在的問題。
如果小組內的合作交流還不能達到解決教學目標(本環節之前教師要適時組織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展示,以觀察交流成果,落實目標完成與否),則需要教師進行科學引導,實現學習目標。
四、反思質疑
質疑指提出問題,反思指回過頭來進一步思考問題。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是人類的本性,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問”二字很準確地概括了學習的規律。學而不問,學習的知識就會流于表面,十分膚淺。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問個為什么,這就是問的功效、價值。
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探究過后一定要進行反思、總結。要反思個人的學習、小組的學習,以及全班的學習。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大膽發現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并勇于提出來,作為本節課繼續探究的課題或下節課的備選課題。
五、拓展延伸
此環節包含兩方面:一是鞏固強化。鞏固強化知識可以采用提問、練習、習題等方式進行。二是深度延伸。深度延伸可以采用理論聯系實際或向更高更廣領域拓展知識。
分層教學,是指對教學目標、對課堂調控、對學生施教都要分層落實,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以實現優生更好,中等生有進步,學困生有提高。
具體來講,首先是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要分層設定。前幾個目標以基礎必須掌握為主題,是針對所有學生的,要求每位學生都必須完成。后幾個目標為拓展提高性質,針對班級內的優等生,這些問題的提出,既能提高優等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在課堂教學中對學困生起到一種引領作用,在小組的交流中,逐漸滲透,從而促進其成績的提高。
其次,對小組的調控,小組內職責的確立,也要分層設定。小組結合要以優等生、邊緣生和學困生共存為主。小組交流的合作性學習,教師要對小組內成員做到分層檢測,基礎性的知識要以學困生為主,提高性質的問題要讓中等生回答,拔高性質的問題留給優秀學生,且讓他們給其他組員做好“老師”,給予明確的解答,讓組內所有學生明白。
再次,對整個教學環節也要分層進行。前三步要求每位學生全員參與,積極動腦;后兩步要求優秀學生引領其他學生做到參與并提高。
最后,對學生的檢測和布置作業,同樣要做好分層設置。要掌握一個原則,讓優秀生學得好,中等生有提高,邊緣生有得學,學困生搞好基礎再提高。
參考文獻:
[1]中學生數理化.河南教育報刊社,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