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少鳳,文劍鋒
摘要:儒家哲學從來都是生命的學問。“樂”作為儒家文明中重要的一支,也一直涵養著中國人的道德生命和精神生命。同時“以樂化德”,在具體實踐中是有它的可操作性。用樂來涵養道德不僅符合現代人的認知方式,讓人比較容易接受,而且這種潛移默化可以達到移風易俗的作用,形成悠久的良好社會風氣。
關鍵詞:儒家;樂論;道德涵養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242-02
儒家哲學從來都是生命的學問。從現代人的窄化角度來看,樂只是屬于藝術審美領域的。而在古代儒家哲學中,“樂”一直涵養著中國人的道德生命和精神生命。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的“樂”都不只是為滿足感覺器官而存在的,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先賢就特別注意“樂”對人民的教化作用。周公更是在前代基礎上“制禮作樂”,奠定了中華文明的禮樂文化內核。圣人孔子也認為,樂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更是陶冶性情、培養品德的重要手段和達到途徑。所以孔子強調,“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1]作為亞圣的孟子較少論述樂,但他亦繼承了儒家教育的一貫傳統,特別注重樂與仁義道德的關系。孟子主張“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2],同時以為“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3]。這就是說,樂聲雅頌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為以仁為本的“樂”以真情感人,使人相親相愛。另一位儒家代表荀子是對樂有精湛研究的博學通才式的人物。荀子專門撰寫了《樂論》,對樂進行了深入的總結,同時特別注重對樂的移風易俗作用的闡釋。《荀子·樂論》一方面認為“樂者,樂也”,主張“樂”具有娛樂人民、使人快樂之作用;另一方面也認為“金石絲竹,所以道德也……故樂者,治人之盛也”,從而肯定“樂”具有“美善相樂”的特點和突出的教化作用。《禮記·樂記》作為儒家對“樂”的終極總結,認為“樂”不僅是娛樂工具,而且是重要的教化民眾的手段。儒家一直都認為,古代盛王制樂之意非在于傾聽美妙的音樂而獲得耳目之快,而是要通過樂來“移風易俗”、教化人民。《禮記·樂記》對樂的這種教化作用給予很高的評價:“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大寧。”
一、“德音之謂樂”——樂與德
“樂”與“德”的關系一直以來是儒家樂論的一個重要主題。“德”字的出現應該是在西周時期,“敬德”、“明德”的觀念和強調是周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當然,此時的“德”并不單純指代為“道德”,它不僅與祭祀等重大政治行為相關,還與血緣宗法體制下的“尊尊”、“親親”等倫理行為有關。這樣,作為調整政治倫理準則的“禮樂”就和“德”不可避免地交織在一起了。《周禮》就將“樂”與“德”聯系起來:小學教育中“六藝”(五禮、六樂、五射、五馭、六書、九數)、“六儀”(祭祀之容、賓客之容、朝廷之容、喪紀之容、軍旅之容、車馬之容)與“三德”(至德、敏德、孝德)、“三行”(孝行、友行、順行)并舉;大學教育明確提出“樂德”之教即“中、和、■、庸、孝、友”,與“樂語”、“樂舞”之教兼施。可以看出,西周樂教已經達到了完全自覺的階段,突出了用“禮樂”來修養“德行”、以“道藝”來培育“德行”。這種以“樂”成”德”的傾向,也成為了儒家一直以來的基本態度。
孔子提倡樂是以“道之以德”為根本目的,所以孔子會不辭辛勞地進行“刪詩”、“正樂”的工作。“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也落到了實處。孔子強調“游于藝”,其真實含義就是孔子認識到個人修養要想達到成德、成性的境界必然要通過樂的陶冶產生自由和悅的心態才有可能實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4],在孔子看來,樂的境界就是人格完善的成人境界,是一種現實與道德水乳交融、和諧自由的至高境界。“孔顏樂處”正是這一理論的真實寫照,也被后世儒家長久效法和仰視。
孟子繼承了孔子這一精神,特別注重“樂”與道德的關系。孟子從性善論出發,認識到“樂”具有強大的社會性的人倫教化功能。孟子認為,樂能反映一個時代和一個社會的道德精神風貌。《孟子·公孫丑》:“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所以,孟子認為用賦有崇高思想性、藝術性的樂去啟迪、引導、鼓舞人,比用單純語言道德說教具有更大教化作用,更能觸動人心。《孟子·盡心上》:“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朱熹注“仁聲”云:“仁聲,謂仁聞,謂有仁之實,而為眾所稱道者也。此尤見仁德之昭著,故其感人尤深也。”[5]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儒家樂論是儒家進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儒者希望通過“樂”中蘊涵的豐富而深刻的道德內涵實現道德內容與道德形式的完美統一。同時儒家道德修養是以實現禮樂之本——“仁”為最終目的的,這也成為儒者的終極理想——不僅是個人的,也是天下的“王道”。
二、重塑缺失的道德——樂之功用
現代社會是商業的社會。中國自古以來,就實行“抑商”的政策。這是因為,一方面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經濟上實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這一社會形態需要大量勞動力進行耕作并且不過多依賴外來的商品介入;另一方面商人素來重利,“見利忘義”的事情干了不少,在整個社會輿論中處于排斥、譴責的對象。
在現代人的眼中,任何東西都能買賣,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可以用金錢來進行量化。“見利忘義”的事情在現代商業社會成為了家常便飯。
我們都知道,西方社會卻歷來都是商業氛圍濃厚、投機盛行的世界。19世紀開始的“美國夢”,一夜暴富成為一個人的成功標志,每個人都想盡方法走捷徑,挖空心思發大財。“道德”確實在那時的西方人眼中不值一錢。
而作為五千年文明的中國一直倡導和遵循著“見義忘利”的原則。當然,在無限放大“義”而忽視了合理的“利”時,儒家文明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宋儒李覯明確提出了“人非利不生”的觀點,肯定了人的合理欲望應該得到滿足。
孔子云,“過猶不及”[6]。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進入到改革開放年代,社會主要經濟形態也步入到商業時代。人們也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見面問“吃了嗎?”改為了“現在在哪發財?”我們在引進、學習西方商業文明的同時,一些沉渣、腐朽的東西也冒了頭。現在,如果你和某個商人談道德的話,可能會被人譏笑為“落伍”、“傻B”。前幾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也是最痛的一次拷問中國商人道德良心在哪的事件。人們不禁困惑起來:商人的身體內流淌的血液有沒有“道德”兩字?
在儒家看來,“樂”本身就是道德的。它純凈無瑕,自成一個完美的世界[7]。“以樂化德”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合理的宣泄,又不致違背人的本性。同時得到寓善之樂熏陶的人,會在不知不覺中使自己的生活習慣、思想言行合乎道德,使其品格性情得以提升、凈化。在樂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下便能使人們心悅誠服地接受道德規范,從而比說教來的道德感化效果更顯著。因此,儒家圣哲都始終秉承著用“樂”涵養道德的教化傳統。通過典雅、歡暢的“樂”來陶冶人的本性,使人遠離暴虐性情,從而達到品德的完美與和諧。由此可見,“樂”能感發人的心靈,使人自覺自愿地接受和實行人道,同時將其中蘊涵的道德精神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內化,轉化為人的道德習慣。
晚年孔子對古代詩歌重新加以篩選,從幾千首當中選出305首作為經典。他在選擇的過程當中有一個標準,就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8]無邪,既是美學標準,更是道德標準。孔子相信樂在觸動人的同時能對人的思想情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并將樂中蘊涵的道德精神使人在不知不覺中轉化為人的道德習慣。
我們都知道,樂是無國界、無種族和無語言的,也是現在人們關注度和接受度最高的。尤其對于叛逆的年輕人而言,過多的說教反而適得其反,而樂接受起來則事半功倍。而且樂還有個特性,那就是一旦被受眾者接受和認可,是不容易被遺忘的。在商業高度發達的今天,“見利忘義”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違背道德、違背良心做事,已經成為了某些領域的潛規則和某些人的“成功法寶”。 同時,在物欲橫流的現今,人們往往用物質來填補精神生命從而造成生命的物化——生命干巴巴的,毫無生機可言。“以樂化德”,在具體實踐中有它的可操作性。用樂來涵養道德不僅符合現代人的認知方式,讓人比較容易接受,而且這種潛移默化可以達到移風易俗的作用,形成悠久的良好社會風氣。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泰伯[M].北京:中華書局,1983:104-105.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公孫丑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3:234.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盡心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3:353.
[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雍也[M].北京:中華書局,1983:89.
[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53.
[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先進[M].北京:中華書局,1983:126.
[7]江文也.孔子的樂論[M].楊儒賓,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1.
[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為政[M].北京:中華書局,1983:53.
Confucian Music Theory and Moral Conservation Discussion
ZHU Shao-feng,WEN Jian-feng
(Jiangxi Modern Polytechnic College,Nanchang 330029,China)
Abstract:Confucian philosophy has always been the science of life. “Music”——as an important Confucian civilization,has been conservation of the Chinese moral life and spiritual life.In practice there is its operability. Conservation ethics not only accords the modern music to cognitive style,makes it easier to accept,and this subtle change our habits can be achieved,then comes a long good social.
Key words:Confucianism; music theory; moral conservation[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