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花
心理學家說: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態度的體驗,情感產生于認識過程,而積極豐富的情感又能促進認識過程. 新課程意識到了這一點,把教學改革的視線拓寬到包括情感因素在內的廣闊視野里.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在獲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可見,情感因素直接關系到教學效率的高低,也影響到教學目標能否有效地實現. 因此,注重數學中情感的運用與培養,對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培養師生感情
師生間融洽的感情是教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親其師,信其道”告訴我們,人的情感具有遷移功能,特別是對中小學生而言更為強烈. 師生情感融洽,學生愛戴老師,往往就會對教師所教的學科感興趣,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關心、體貼、愛護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就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是自己的親人;要經常深入學生,接近學生,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認真、細致地講解,尤其對差生,不僅要有耐心、更要有愛心;要特別注意尊重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自尊,學習中遇到困難才不會輕言放棄,長此下去,學生就會在心理上接納你,并對你所教的學科產生積極情感. 教師對學生的喜愛之情,能引發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進而轉化為學習動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使教學的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
二、演繹課堂激情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變成學生的沉重負擔. ”優秀的教師不只是傳授給學生知識、技能、獲取知識技能的方法和能力,而且要將自己對學科的深入探索和執著追求的精神、熱忱和感受隨著教學內容一道帶給學生. 數學老師的課堂語言要力求生動、有趣、賦予激情,要善于利用表情、眼神、手勢、動作、儀表等非語言因素的感染力帶動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覺. 如我在講“勾股定理”時注重闡述我國古代對勾股定理的貢獻,讓學生在數學課也得到愛國主義教育,詼諧地講述有關“畢達哥拉斯定理”即“百牛定理”的故事,使學生學得其樂融融. 我深情地說:“同學們,你可曾知道,勾股定理是我國古代數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證明給人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智慧. ”然后,我讓學生們用事先準備好的直角三角形紙片想辦法證出勾股定理. 頓時,學生們激情高昂,一邊操作一邊討論,使同學們沉浸在“尋找新大陸”的學習氛圍中.
三、創設良好情景
在教學中給學生以鼓舞,讓學生情緒振奮,在學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后再進行新課教學,必將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創設情感情景有多種途徑:
1. 利用“讀一讀”
課本中“讀一讀”內容容易引人入勝,黃金分割在造型藝術中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其中舉了許多例子:國旗、漢字、人體、中秋節、舞臺演出的位置,等等. 通過對黃金分割的閱讀和討論,既創造了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2. 寓教于樂
數學教學中,可以適當加些如謎語、順口溜等樂趣. 例如講《角》時,出示謎面“有一樣東西,放大鏡放不大”;講《對頂角》時,謎面“山羊打架”. 通過這樣一些娛樂的問題,產生一種吸引力,把學生緊緊地抓住,再進入新課教學,必將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3. 生活就是數學
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時,先問學生一個問題:“小明身高一米六,小明的弟弟身高一米五,小明的爸爸想給他倆打一張床,那么這張床至少需要打多長,才能使他倆睡覺時都能把腳伸直呢?”然后再要求學生解不等式,得出口訣“大大取大”. 再如,我們知道利用相同邊長的正方形地板磚可以拼成無縫隙的地面,用正六邊形行嗎?為什么?邊數不同而邊長相同的正多邊形能拼成無縫隙的地面嗎?需要滿足什么條件呢?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很容易產生解決的欲望,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學生不僅容易理解,學得輕松,而且記憶深刻,從中也能體會到數學知識的魅力,同時通過現實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即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加深對數學的感情.
四、體驗成功心情
有位哲人說:生活的本質在于追求快樂和幸福. 我們要營造這種快樂和幸福狀態. 我們的教育不僅要促進人的成長,而且要使人獲得快樂和幸福,這就要求我們每個數學老師在數學課堂上積極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愉快就能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滿腔熱情地投身學習.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注意設置教學內容的層次和梯度,適應學生的智能發展,創設更多的條件讓每名學生都能取得學習上的成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數學教師課堂上要大度,教師不僅要有允許錯誤、善待錯誤的氣度,以寬容、理解的心態去面對學生的錯誤,還要把錯誤變成一種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 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沒有答錯題被老師斥責的憂慮,更沒有被同學恥笑的苦惱,學生在民主的氣氛中學習,沒有精神壓力,思維活躍,敢說、敢做、敢問、敢錯,常會有奇思妙想出現,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樣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及鼓勵下,在錯誤面前敢于正視錯誤,挑戰錯誤,增強了學好數學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這種課堂的師生關系是非常融洽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課堂.
盧梭說過:“教學上的成功在于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心理的研究,把握學生的情感因素,發揮情感的積極效應,以情施教,以情動人,打開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大門,把學生從被動學習中解放出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促進數學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