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形式,是師生感情交流的紐帶,是信息反饋的主要途徑。好的提問,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激活酶”,強化記憶的“催化劑”。一次提問是否成功,取決于“如何問”、“怎樣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談到問的重要性時,曾風趣地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笨問猶如不問,巧問則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可見,“提問”是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學會技巧的起點。
一、提問的形式
地理課常用的提問形式,可分為二大類。第一類,就是教師問學生。這也是最常用的一種課堂提問,在平時講授和檢查學生知識時常用。第二類,就是學生問教師,一般在輔導時多半是學生問教師。
就教師提問學生,又可分為以下八小類:
1.要求再現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提問。如我國地勢從西向東可分為幾級?是怎樣劃分的?
2.解釋地理名詞的提問。如什么是大氣逆輻射、人口遷移、集聚效應等。
3.指圖提問。如在地圖上指出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等的分布范圍。
4.檢查地理技能的提問。如運用比例尺,在指定的地圖上量出某兩地實際距離。
5.把地理事物和現象加以分類的提問。如地球表面有哪幾個主要風帶?巖石按成因分可分哪幾類?
6.對比提問。如比較一下日本和英國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
7.解答因果關系的提問。如,為什么在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會形成地中海式氣候?
8.要求判斷或提出結論的提問。如問亞洲大陸南部是海洋性氣候顯著?還是大陸性氣候或熱帶草原氣候顯著?
二、提問的原則
1.漸進性原則。即提問要由淺入深。例如:教師在講授“青藏高原獨特的高原氣候”時,要讓學生理解“青藏高原日照強”這個氣候特征。可用提問的形式解釋其原因:因(地勢高)——而(空氣稀薄、云量少)——而(對太陽輻射阻擋小)——而(日照強)。這樣層層提問,易于學生接受。
2.科學性原則。提問要合理,合乎科學,給聽者以正確的引導,不使人誤入歧途。如:在講授“地球、經線、經度”時,提問:“本初子午線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就會使聽者誤以為在地球上真有其線,而應提問“在地球儀上,本初子午線在什么地方?”
3.明確性原則。提問切忌模棱兩可,含糊其辭,使人不知所云,不知所指。如:有的教師在課堂上隨意啟發學生:“河口附近有什么?”結果有學生回答:“有人,有船”。試分析這位教師的動機,如果要討論的是三角洲,不妨提問:“泥沙沖積的結果,在河口附近形成了什么?”
4.啟發性原則。提“問”是給人思考的,應多提一些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這就要求在課堂提問中要啟發學生,調動學生的思維,并潛移默化。如教師講授中國地理“地形地勢概況”時,可以提問:“如果我國的地勢東高西低,將會產生什么后果?”采用逆向思維法,啟迪學生的智能,同時也可達到一種強化理解的效果。
5.實際性原則。提問要理論聯系實際,切忌空對空。地理課堂提問則要注意與相關的鄉土地理相結合,與國際、國內的時事地理相結合,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知識相結合。在提問用句中及時更新課本中陳舊、過時的地理事項,以強化學生時事學習的效果,使地理這門學科成為緊密聯系實際的運用科學。
三、提問的適度
設計提問有個“度”的問題。有質量的提問往往能注意梯度、廣度、密度、態度,以此來提高45分鐘的效率。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把握好“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1.梯度
提問要注意“梯度”。要面向大多數學生,由易到難,步步設梯,層層遞進。例如:“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可以下兩個方面提問來點撥學生的思維:①《兩小兒辯日》中,針對兩個小孩對孔子提的問題,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地理知識嘗試回答。②引申問題。為什么在遠日點北半球卻是夏至日,而在近日點北半球是冬至日?如此設計,展開思考“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體現了提問的啟發性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充分調動每個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對課堂提問梯度的最好注釋,朱熹也曾說:“讀書無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梯度過大,學生無法接受,容易產生懼怕心理和厭學情緒;梯度過小,則容易使學生有“輕而易舉”之感,不利于學生求知的意志和品格的培養。
2.廣度
是指提問的設計要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拓寬其知識面,培養發散思維的能力。由于逆溫問題是一個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問題,因此地理教學時弄清逆溫現象的產生原因、類型及其影響是十分必要的。逆溫的存在,對天氣和大氣污染的擴散有相當大的影響。它阻礙空氣垂直運動,妨礙煙塵、污染物、水汽凝結物的擴散,有利于霧的形成并使能見度變壞,使大氣污染更為嚴重。然而逆溫并不是只有弊端:①抑制沙塵暴的發生,因為沙塵暴發生的條件是大風、沙塵、強對流運動;②逆溫出現在高空,對飛機的飛行極為有利。飛機在飛行中不會有大的顛簸,飛行平穩;同時,萬里晴空提高了能見度,使飛行更加安全。這部分內容不少教師或學生在教學中極易忽視。如果教學中不重視廣度的拓展,考試中一旦出現冷點考題,學生往往措手不及。
3.密度
“密度”,是指課堂教學內部各要素、各層次、各環節緊湊而又科學組合的形態體現。前蘇聯教學論專家贊科夫主張教學應在高速度中進行,然而,目前的地理教學,效率低下正是眾所共識的事實,突出癥結之一便是有效密度不夠。因此,地理教學要走出困境,務必首先加大課堂教學密度。課堂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時要做到疏密相間,科學合理。
因此課堂問話要做到頻率適中、難易適度。當然,我們強調密度,并不是密度唯一,唯密為好。如:我們主張“容量宜大”,但不是“知識轟炸”;我們主張“強化訓練”,但不是“題海大戰”;我們主張“多提問”,但不是“滿堂問”;我們主張“形式新”,但不是“花拳繡腿”、“天橋把戲”。
4.態度
心理學研究證明,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思維處于最佳狀態,因此地理教師要善于制造和諧良好的課堂氛圍。提問時教師說一聲“請”,學生回答時,教師面帶微笑并熱情鼓勵;對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及時加以表揚和肯定;對回答錯誤的學生也禮貌相待,不加以喝斥……這樣能使學生產生一種愜意的順向心理,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習得知識。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應充分注意自己的語氣和態度,創造活躍的提問氛圍。無論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學生的提問如何簡單幼稚,教師都要和顏悅色地講解說明。這樣,不但回應了學生,又鞏固了所學知識。
四、問的契機
把握提問時機,引發“憤”、“悱”狀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和“悱”的狀態是學生思維突破的萌芽,是啟發、點撥的最佳時機。但學生“憤”和“悱”的狀態并不常有,這需要教師主動把握提問的契機,巧妙設問,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到核心問題上,由生疑,到探疑,再到釋疑。
1.學生思維“短路”時,提問啟發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地理概念、原理、規律、現象的理解和分析,或是受思維習慣影響,思路狹小;或是左沖右突,難于沖出思維的“圍城”,出現思維“短路”的現象。這時是教師啟發提問的良好時機。通過課堂提問,變換思維角度,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2.學生知識出現“斷層”,提問幫助他。學生地理知識容易出現“斷層”,其原因有二:一是初中知識掌握不牢固,而高中教材,理論性較強,時空跨度大,要求較高;二是前后所學知識干擾和知識遺忘。若出現知識“斷層”,就無法實現知識遷移,而有效的知識遷移又是衡量教學成敗的重要標準。因此,教師需抓住時機,及時提問。
3.學生發現“新大陸”時,提問激勵他。學生學習中出現許多問題,而思考正是開始于問題。學生通過探究,有所發現,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此時教師及時提問,讓學生發表“高見”,給學生一個適當表現自我的機會,不斷激勵學生,強化學習興趣。
4.學生精神分散時,提問“召喚”他。心理學研究表明:注意力高度集中,有一定的時間限度。地理課多安排在上午第四節或下午,學生容易疲勞,精力分散;常出現動作遲緩,懶懶散散的現象。此時需及時提問,給他一個有效的“刺激”,“召喚”他回到課堂上,保持學習中正常的適度緊張,以期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問的方式
1.曲問。所謂“曲問”,是運用“迂回戰術”,變換提問的角度,讓思維拐個彎,從問題側翼尋找思維的切入口。在問題的本質內容相對穩定前提下,提問的表述形式不斷地發生變化,通過對同一內容不同側面進行設疑解惑,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基本原理。例如:在講授青藏高原的氣候特征時,設計這樣一個提問:“為什么青藏高原的小麥穗粒特別大?”通對現象提問,而將其氣候的本質特征(日照強、日較差大)揭示出來,比直接提問:“青藏高原的氣候特征有哪些?”效果要好得多。引導學生用逆向思維思考有關的地球原理和規律,取得了曲徑通幽的效果。
2.懸問。所謂“懸問”,就像相聲里的“系包袱”。教師引出懸念,誘導學生尋找問題答案。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學生求知的需要、思維的開端和創造的基礎。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有利時機,提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講述日界線概念之前可以提問學生:“一個人在一年之中有沒有可能過兩次生日?如果有那是怎樣產生的?”這樣,利用提問使學生頭腦中構成一個懸念,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這些問題能讓學生產生疑惑,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
3.逆問。所謂“逆問”,即有意從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設,以制造矛盾,引發學生開展思想交鋒。如:講授我國地勢對氣候和河流的影響。可設問:“若我國地勢西低東高,會對氣候和河流產生哪些影響?”學習了地球運動知識可提問:“若地球自東向西自轉,地球上的自然現象會有哪些變化?”還可提出“太陽從西邊出來”、全球氣候變暖也有有利的方面等與常規思維相逆的地理事實,從另一層面揭示地理事物包含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從而發展了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
4.梯問。所謂“梯問”,即提問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連續展開。將重點分解,各個擊破。較復雜的內容分解成幾個組成部分或一些小問題,先指導學生弄懂小問題,大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在學習黃赤交角知識的時候,先學習黃赤交角為23°26′及這一交角對地球公轉的影響,然后提出假如黃赤交角為0度時,地球公轉會發生什么變化呢?黃赤交角為30°時,又有什么變化呢?通過思考、分析,學生能夠答出黃赤交角為30°時,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在南北緯30°之間來回移動,移動范圍擴大;熱帶、寒帶范圍擴大,溫帶范圍縮小。黃赤交角為0°時,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各地正午太陽高度永遠不變;晝夜長短沒有變化,沒有四季之分的結論。使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不斷深化、拓寬,綜合思維能力不斷提高。這樣化整為零,各個擊破,以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消化。所以,提問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引導學生善于概括歸納,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讓學生向知識的縱深去探索學問的奧秘。
總而言之,地理教學中的課堂提問是一門教學藝術。它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教學藝術修養。在課堂上,不但要通過提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要啟發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能,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并逐步培養學生對地理科學知識的興趣和愛好,以達到打造高效地理課堂的目的。
(李廣水,江蘇省鄭集高級中學,22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