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朝陽
在農村教育一線工作多年,我對農村中學的數學課堂教學現狀有很深的感觸,感覺到農村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經過這些年的實踐與總結,我覺得要想改變這種狀況,改革農村中學教學模式,要著力構建生成性的數學課堂,在這里淺談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供大家參考.
一、當前農村教學現狀
1. 教師教學現狀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調查組的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義務教育目前的教與學的方式,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征. 總結起來就是“講得多,做得少;被動多,主動少;知識多,體驗少;練得多,會得少”.
2. 學生學習現狀
在從事農村初中數學教學的這十幾年時間里,經常到市區學校聽課學習,我發現農村中學的學生與市區學生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注意力不夠集中,有意注意的時間非常短;(2)缺少正確、行之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3)上課時,學習思維反應緩慢;(4)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理解欠缺,沒有條理,依據混亂; (5)心理壓力較大,不敢去請教,不愿意去問. 總之是學生課前不預習,課堂上不思考,課后不總結,學習狀況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二、構建“生成性”課堂的方向與目標
“生成性教學”是指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師生雙邊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環境的復雜性,把每節課都視作不可重復的激情和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的課堂狀態. 它強調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互動,即學生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與教師、文本的對話交往,實現意義的獲得和提升;更加注重教學的多元評價,并實現評價的藝術性、客觀性、適時性. 因此,“生成性”是一種動態的教學,是一種多樣化的教學,是一種提升的教學,是基于凸顯學生主體性,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立足于三邊互動的一種教學理論,值得認真研究與運用.
1. 實現四種轉變
我們要改變當前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實現四種轉變:①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觀眾變為演員. ② 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從演員變為導演. ③ 課堂教學內容的轉變:從純知識性變為更加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 ④ 課堂形式的轉變:從一個人的獨角戲變為很多人的舞臺劇.
2. 完善課堂結構
完善“一線兩點三維四步”的課堂結構,“一線”是指“以知識的發生發展為主線”,“兩點”是指“牢牢把握重點,突破難點”,“三維”是指“重在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四步”是指形成“經歷—體驗—探索—運用”的課堂教學流程.
3. 創造師生同樂的課堂氛圍
所謂“同樂”,即學生樂學,教師樂教. 學生樂學表現在三個方面:上課前好奇、上課時快樂、下課后回味. 好的課堂應該是開放、平等、致遠的. 所謂開放,是指思維活躍、全民參與;所謂平等是指課堂上師生都是活動的參加者,誰都可以發表見解,什么觀點都可以講;所謂致遠,是指要著眼于學生的知識體系的建構、品質的塑造、人格的健全. 課堂是一個舞臺,師生共同表演的舞臺.
三、基于新課程理念下“生成性”課堂的策略
1. 你的知識很豐富,學會在課堂上裝不懂
陶行知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 我們有的老師自恃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上了課堂就滔滔不絕,到了下課還意猶未盡,恨不得把自己肚子里所有的知識都告訴學生,唯恐漏了一點沒講,唯恐學生沒聽清楚. 你的口才得到提高了,學生都成了不會說話的人了. 如果能多問問“為什么”,多問問“你是怎么看的”,“你是怎么想的”,多讓學生講一講,你會發現學生講得也很好啊,比一個人的表演耐看多了.
2. 你的關懷很體貼,學會探究時適時放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在其代表作《教育論》中說:“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 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 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 ”優秀的母親不會整天抱著孩子,該讓他走路了就勇敢地放下來,哪怕跌了跟頭. 在教學過程中,要放手讓學生說,讓學生做,哪怕說不好、做不好也沒有關系,哪個人天生就會呢?哪個人開始就能做好呢?熟能生巧啊. 光你自己說,學生不會說,還要教育干什么?教是為了不教.
3. 你的責任心很強,但更要學會包容錯誤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 ” 學生說了、做了,難免不全面、不準確,很正常,就像孩子一樣,做事就會犯錯誤,但就在犯錯誤的過程中,他會學會很多、體會很多,所以,老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能包容學生的錯誤,容許學生犯錯,并幫助他改正. 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能做到這樣幾點:① 要有一顆平常的心;② 學會等待;③ 嘗試溝通.
4. 你不是課堂的主宰,把課堂還給學生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就是說咱們當教師的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自己學一輩子,學到老”.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不能成為口號,要付諸行動,讓學生在課堂上說出來,動起來,與其呱呱講一節沒有效果的課,不如讓學生參與到對知識的體驗與探究中來,提高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力.
四、關注課堂生成,樹立科學、發展的質量觀
郭沫若先生說“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 什么是質量?教學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重在體驗和感受的雙邊活動,是內心在外界條件作用下發生的變化. 分數是質量嗎?很顯然不能等同. 在分數的指揮下,學生會形成功利性的價值取向,忽視了人本身的發展和進步. “以教為本”生產出的是流水線的產品,“以學為本”更加關注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和發展,人格的健全和提高.
關注課堂生成,就是關注知識建構,就是著力提升效率,就是關注學生個體成長. 課程改革,我們長路漫漫;形成特色,我們上下求索. 讓我們為構建開放、平等、致遠的民主課堂,構建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生成性課堂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