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若丹
我們人類的大腦是我們身體最重要的部分,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大腦的指揮和協調. 從小培養人學會動腦思考,培養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顯得尤其重要,特別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學會思考也就是培養小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和無意識地滲透一些初步的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教學環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來落實這方面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需要我們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在小學階段我們培養的是學生初步的數學邏輯思維.
首先,小學數學所包含的內容是屬于初等數學中最基礎的一部分內容,換句話說,它只概括地反映了人類認識數學中最基本的內容.
其次是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 盡管中外各心理學家對兒童思維發展的階段有不同的論述,但對小學生處于由具體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過渡的階段,這一觀點卻是一致的. 所以,結合數學教學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只能是初步的.
一、明確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目標
什么是初步邏輯思維?新大綱對此作了明確的說明:初步邏輯思維就是指“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和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 同時注意思維的敏捷和靈活. ”大部分數學老師對于小學階段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目標還是明確的,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與理論存在著差距. 我認為在小學階段明確初步邏輯思維的目標方面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明確初步邏輯思維的概念. 在小學階段能逐步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學會有根據、有條理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碰到的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時會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的方法,能夠通過已知的條件推出簡單的結論.
其次明確邏輯思維的方法和形式. 邏輯思維包括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和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 其中,分析、綜合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方法都是分析綜合的繼續和深化. 抽象概括是邏輯思維的核心,它是更高一級分析綜合的結果. 事實上,數學中的每一個概念、符號、結論都是通過多次抽象概括的結果. 判斷是由概念組成的,對事物的性質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斷定. 推理是由一個或幾個已知判斷推出新判斷的過程. 邏輯思維又是依靠概念、判斷、推理的思維形式來進行的.
最后重視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要教會學生學習,就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 教學抽象的數學知識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實物、教具、學具或實例,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感性認識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出概念、法則、性質等,并進行簡單的判斷和推理;二是由舊知引入新知,引導學生去類推,掌握新概念. 學習一些嶄新的知識往往要采用前一種途徑,這里,尤其要注意利用學具操作. 操作的過程實質上是外顯的內部智力活動的過程,隨著操作,學生的思維隨之而展開,我們要教學生通過動手學會動腦.
二、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利用和開發教材中的資源,有目的、有計劃地把培養邏輯思維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目前,在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的模糊的認識. 小學階段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處在一個自發的階段. 小學生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師以知識為載體,有目的、有計劃、長期培養的結果. 數學知識的掌握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 不依賴邏輯思維,不能學好數學;正確的數學教學,也必然有助于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只有通過智力活動的內化,學生才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我們要有意識地結合教材內容把培養邏輯思維貫穿在不同年級、不同的教學環節之中.
設想一下:假如我們在教學中直接灌輸書上的結論,學生不用思考動腦筋,就有老師告訴其結論,久而久之,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可想而知的,是無法適應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那將是可悲的,也是教育的失敗.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學貴知疑,一個好的教師不僅要善于設問,不斷設疑激疑,使課題轉化為學生認知中的矛盾,而且要滿腔熱忱地促使學生質疑.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任何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都是首先從提出問題開始的. 要使學生多思善思,必先多問善問. 當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時,往往會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 如為什么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而不是除以任何數都是0?為什么0乘以任何數都得0?為什么三角形的穩定性比正方形好?這些有意義的聯想和發問,這是學生多思善問,思考的火花,教師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輕易否定,要把問題交給大家去討論,最后必然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學是師生信息互相傳遞的可控的雙邊活動,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師可以把握大量的反饋信息,從而有針對地予以疏導、釋疑、解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正如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出問題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不要怕學生提問題,應該鼓勵學生提有價值的、中肯的和實質性的問題,往往一個有價值的、中肯的和實質性的問題會幫助教學目標的達成.
俗語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教師要以問題為中心,巧妙地設疑、布疑、激疑和質疑,科學地釋疑、解疑,以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逐步培養小學生學會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