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仕光
合作式學習是指學生間的交往互動,也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分工協作,交流討論,互幫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把合作學習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學習與他人合作,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作為目標之一. 筆者執教以來,多次在聽公開課、觀摩課后,與諸多同行進行深入探討,發現不少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理解不夠準確,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該做些什么呢?下面就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組織學生課堂討論,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談談我的體會和認識.
一、學會合作交流,經歷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只有建立在個人努力的基礎上才能完成. 每一名學生都要和同伴探究、交流、解決問題,這樣做可以避免只有好學生動口、動手,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機會,而是直接從好學生那獲得信息. 合作學習要給所有的學生,特別是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提供了動腦思考、進步的機會,以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針對小學生自我表現欲強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點,教師應經常教給并訓練學生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如何傾聽、歸納別人的意見,怎樣在別人意見的啟發下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觀點,怎樣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怎樣大膽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鼓勵學生爭論和辯論. 這樣可以讓學生們學會合作,并可以在合作中學會學習,還可以解決一些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疑難問題.
二、組織小組合作,解決教學難點
對于學習的難點,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解法,學生可能很快明白,但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還可能出現同樣的思維障礙,而且學生的記憶也不會太深刻. 如果我們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就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
在教“有余數的除法”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媽媽買來一些糖,想分給到家里來做客的小朋友們. 她想分給每個人3塊,能分給幾個小朋友呢?結果會怎么樣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讓你分,你會嗎?看看你能有什么新發現. 孩子們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馬上進入了狀態,興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來,三名同學當客人,一名同學分糖果. 分成幾類:有正好可以分完的,有余1個的或者余2個的. 在分糖的情境中,學生通過自己親自動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結果,于是自然地從感性上明白了“余數一定要小于除數”的道理.
三、選擇合作時機,引導學生參與
現在的學生爭強好勝,渴望自己的觀點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據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一旦有不同意見,浮于表面的爭論較多,說服力不夠,理性分析欠缺,思維深刻性不夠. 例如:在教分數時,我為了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 我沒有說話,而是讓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合作商量后再發表意見. 一個孩子順手從圓形紙片上撕下一片紙,指著其中的一份問: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其他孩子都搖了搖頭,他們很難贊同他的觀點. 另一個孩子站起來,他把圓對折,從中間撕開,他說:“那么這樣肯定是二分之一了吧!”所有的學生都點頭贊同. 學生們通過動手操作,直觀地看到圓的變化,很容易就能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而且這個結論雖然簡單,卻是由他們自己分析,推斷出來的,使得他們都樂于去進行小組討論. 可見,合理的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強學生們的競爭意識,為學生們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合作效果評價,增強學生信心
傳統的教學評價關注學生個體在整體中的位置,熱衷于分數排隊,比較強弱勝負,這種競爭性的評價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數學生的發展. 我在對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時,特別注重把學生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把小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的依據,形成一種“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格局,把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 這樣可以增進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
五、發揮教師作用,促進學生合作
從表面上看,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壓縮”了教師的空間,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賦予了更大的責任.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時候,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呢?我認為教師不是等待,不是觀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 教師應及時發現,及時制止,或為小組討論提供及時的點撥,使小組討論順利開展……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 這樣更加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自由的發展空間,也為師生關系的進一步融洽提供了空間.
總之,在課堂中用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愿意合作學習,把握合作學習的契機,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