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紅
孔子曰:溫顧而知新. 已學知識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已學知識掌握的程度影響著新知識的學習. 每一次課堂上的學習并不可能讓每名學生都完全掌握,或多或少的問題都會在作業中有所反饋. 教師要指導學生及時訂正作業中做錯的題目,及時消化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但是在“江蘇省規范化辦學”背景下,學生在校課堂學習時間減少,傳統的集體講評作業這一環節被大大地濃縮,加之農村留守兒童很多,學生作業訂正輔導缺乏家長幫助. 教師在批改作業時設置個性化批語可提高學生作業質量和自主訂正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我常用的批語分兩類. 在學生作業做得不認真、字跡不工整時,我就用激勵性的批語,如:你可以把字寫漂亮點嗎?再細心點,你會更棒!等等. 當學生知識點不清楚或者是思考不周全,我會用指導性的批語,如:“幾個幾相加”可以用乘法計算、求“平均有幾個”用除法計算、補單位、計算錯了,等等.
經過一學期的嘗試,學生的作業訂正情況有了很大地改觀,基本上能根據老師的批語把錯誤改正. 但也有一部分學生拿到作業本根本就不翻看,也有的同學看到老師的批語無動于衷,不會自覺地去訂正作業,一點點的錯誤逐漸堆積成知識點的欠缺. 為什么一些批語是我常常用到,但學生不太關注,或者不太愛看. 例如:計算錯了!粗心!補單位!少了一題!數字抄錯了!口訣中的數字要大寫!而激勵性的批語學生愛看,如:你的字真漂亮!你的數字很整齊!你有了進步還要繼續努力喲!加油!原來簡單的幾個字被學生當成是最好的表揚了,因為不僅自己看,還可以拿回家給家長看.
如何將指導性的批語變得讓學生愛看呢?我覺得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語氣要委婉,如同教師親切地囑咐
例如:學生計算6 × 5錯了,我在旁邊加上:要用“五六三十”這句口訣來計算.
有學生把口訣中的數字小寫了,我在旁邊加上:口訣中的數字要怎么寫呢?想到了嗎?
在認識分數時,常有粗心的學生把不是平均分的物體用分數表示,而他看到錯誤只是去數分的份數對不對,卻不從分數的本質去思考. 我給他的批語是:只有平均分的物體才可以用分數來表示,你再仔細看看題目.
在解決應用題時忘了單位,我在旁邊加上:沒有單位得數表示什么呢?
個別粗心的學生在用豎式計算有余數的除法時,橫式的得數只寫商不寫余數. 我把以往的“補余數”三個字改成:得數包括商和余數,下次要把得數寫完整!學生看到這樣的批語后再也不會排斥了,而是自覺地訂正作業.
二、批語的內容要淺顯易懂、切中題目的要點
低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師的批語必須有助于學生理解題意. 例如:學生在解答“一共有26張畫片,如果每人分6張,可以分給幾名同學,還剩幾張?”這一題時,列式為:26 ÷ 6 = 4(張)……2(張). 很明顯單位錯了,我在旁邊加上:26張畫片,每人分6張,可以分給4名同學. 商的單位不對. 這樣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題意.
在解答“分針從12走到8,又走了3小格,一共走多少分?”這一題時,很多學生想也不想,就答成了11分. 錯在沒算分針從12走到8走了多少小格,還暴露了知識理解的欠缺,即分針走多少分鐘要看分針走的小格數,而不能把大格小格直接相加,怎樣引導學生重新思考題意呢?我在旁邊加上這樣的批語:先算從12到8一共有()個小格,再加上3個小格,分針一共走了()個小格. 學生在填空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分針走多少分鐘要看分針走的小格數”的理解.
“每只木船可以坐6個小朋友,有40個小朋友過河,至少需要幾只木船?”解答這道題,列式為:40 ÷ 6 = 6(只)……4(個),很多同學回答成:至少需要6只船. 錯誤在沒考慮最后4個小朋友也要坐一只船,答案應該是7只船. 我在這道題的旁邊寫的批語是:6只木船坐了()個小朋友,還有4個小朋友怎么過河呢?學生一看到這樣的批語,恍然大悟.
這樣的批語雖然加大了教師的負擔,但是不僅對學生當時的訂正有指導作用,在學生復習時,那些批語就代表了平時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可以指導學生有重點地復習.
教師的批語是指導學生訂正作業的工具,這個工具要發揮作用還要看學生用不用. 低年級學生更多地要靠成人的指導訂正作業. 教師一個人畢竟精力有限,不能兼顧所有的學生. 對學生來說,除了教師最有權威的就是家長了,只有請家長共同關注孩子的作業情況,才能真正改觀學生作業的質量. 我做了以下幾個嘗試,覺得很有效果.
第一,告知家長一天的學習內容,并告訴他們學生的學習情況都反映在作業里. 很多農村的家長不是不關心,只是沒有時間當面向老師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 我每天都通過“家校通”把學習內容發給家長,并告訴他們在課本上第幾頁,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內容有所了解,逐漸關心起孩子的作業了. 遇到有做錯的題目,看看老師的批語就知道問題出在哪了,有錯及時糾,學生的作業效率高多了.
第二,多向家長“報喜”. 每個班級里都有部分學得很認真的孩子. 我把對他們的表揚通過書面的形式告知家長,在他們的作業本上寫上:你的作業很優秀,請家長在課后多督促孩子復習做過的作業. 家長看到孩子完成得很整潔的作業,甚是欣慰,不用老師提醒,他們每天必看的是孩子的作業本. 這樣再也不用我去一個一個督促學生訂正作業了.
對于部分學得不太好的學生,我努力地找尋他們的閃光點告知他們的家長,順便告訴他們作業中還要注意什么. 例如,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很多學生用豎式計算除法,但忘了寫橫式的得數. 我在學生的作業本上這樣批:你列的豎式很整齊很規范,但是橫式的得數也要寫,不然會扣分的. 這樣先“報喜”的批語家長很愛看,自然也很積極地協助老師查看孩子的作業了,基礎知識方面的問題一般都能在家解決.
教師根據學生作業的反饋,設置個性化的批語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可以激勵學生及時查漏補缺,更有效地訂正作業,以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