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濤
【摘要】 談到數學,很多人都認為是純理性的東西,較枯燥,不好學. 對于生活經驗較少的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數學教學只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才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才能使學生在現實中具體、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才能親切地感受和體驗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才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 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提供服務,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我們教師要把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主動地觀察、思考、分析、揭示規律,再用于指導生活實踐,體驗研究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所在.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又該如何結合社會生活,做好小學數學教學呢?
一、利用生活經驗,引出數學問題
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又充滿好奇,教師應抓住學生這種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探索知識.
例如,有一位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時,他就讓學生說一說現實中看見過哪些物體的面是圓形的,學生會舉出多種實物,比如礦泉水桶的桶底,下水道洞口的蓋子,汽車、自行車的輪子等. 那么,為什么要把它們設計成圓形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憑借生活經驗講出了許多為什么這樣設計的理由:下水道的蓋子做成圓形人就不會掉入洞內;車的輪子做成圓形行駛起來就很平穩,可以滾動前進. 接著教師再引出學習內容:“這些好處都與圓的特點有關,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圓. ”由于有了這種聯系生活實際的引入,學生學習圓的知識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學習的目的性強了,興趣也就自然產生了.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數學課程要根據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并結合心理發展規律選擇合適的題材. 題材要盡量廣泛,并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小學生愿意接觸、愿意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他們的愛好創設情境,將枯燥的數學符號和抽象的數學概念、公式轉變為生動有趣的具體場景,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某位教師在講“認識路線”一節時,同學們在學完了怎樣“認識路線”這一知識點之后,他們腦海中所得到的知識是零碎的、片面的,那么如何讓學生真正地掌握這個知識點呢?那位教師就提出一道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的問題:從學校到西柏坡應該怎么走呢?教師通過這樣靈活的、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他們的思維得到極大的發散. 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有的小組思考出從學校到西柏坡有哪幾條路線,有的小組則討論從學校到達西柏坡有哪些可乘的公交車等. 然后,教師將這些內容通過多媒體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一一觀察之后,從中得出公交車有很多輛能到達,但是其中有幾輛車是需要中途轉車才能到達. 這道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的題型,通過學生之間的思考、探討等,使學生自己從中找出認為合理的方法,再將方法講解給其他的同學聽. 這樣融入生活化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并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三、創設生活情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當前我們的數學課程改革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從數學教學的需求出發,讓學生從生活經驗、生活實際中去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 如我在執教一年級“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出示一組某餐廳推出的套餐,讓學生為自己和媽媽各挑選一份愛吃的食品,由此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列出諸如6 + 3,5 + 26,30 + 10,24 + 28類的算式,簡單的題目老師通過讓學生口算與說理解決掉,然后著重進行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探索研究. 通過學生擺小棒說理、交流展示計算方法等形式逐步掌握進位加法“滿十進一”的算理,獲得基本的算法. 這樣的課,不但讓學生經歷了計算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讓學生經歷了應用計算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數學教學運用生活化
現行數學教材中的不少例題,較普遍地存在著諸如題材老化陳舊、數據過時、情境脫離生活、缺乏現實意義等問題,離學生生活現實與已有經驗較遠,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求. 教師應在教學中妥善、合理地處理好教材,應聯系生活實際,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數學課堂教學,調整、改組成具有現實意義的生活習題讓學生解答,從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良好意識. 學會把數學應用于實際,才會將知識變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意義,確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信心. 所以,作為數學教師要避免從概念到概念、從書本到書本,變數學練習的“機械演練”為“生活應用”,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在生活中用數學, 增強學生對數學價值的體驗,強化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中只有還原教材的生活本原,使教學的內容不僅貼近而且融入學生的生活,使教學扎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才能使數學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的魅力,以此不斷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全面、和諧地發展.
總之,數學教學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學習興趣,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和自身的需求,才能真正完成教育教學的本質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