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必須講究效率,語文教學當然也不例外。該文結合初中語言新課程教學實踐案例,從規范學生課堂學習行為;簡化課堂教學目標;多教方法重過程三個方面探討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高效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課程基本理念。這是對十年課程改革經驗的總結,也是對語文教學本真的回歸。這提示我們新課改實踐不能追求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而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要打造語文教學的高效課堂。
所謂“高效教學”就是指能在規定的時間內較快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據此,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指在班級授課的組織形式下,語文課堂教學能有效實現預期目標,教學效率高,效果好。以新課標視角來衡量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師更應該注重學生這一教學主體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發展。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師生教與學行為的磨合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行為是前提。筆者在給初一新生上課時,舍得花一些時間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進行規范訓練,而不是急于完成教學任務。比如每節課先檢查學生有沒有做好上課的準備:書、筆、課堂練習薄、輔助資料等學具有沒有準備到位;在進行課堂活動時,總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活動情況,及時提醒走神的學生參與活動。學生上課的坐姿也是教師必須明確規范的。教師要隨時提醒學生坐端正,這是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組成部分。對于那些習慣于亂接嘴和亂插嘴的學生,在肯定他們積極性的同時,要盡量減少他們對課堂教學的負面影響。
常言道“教無定法”,但實際上,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教法,也形成了自己獨特有效的教學風格,如幽默風趣的語言、富有感染力的表達、直觀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等。正是有了相對穩定的教學行為和習慣,才使每個教師都具有不同的人格魅力,才使學生能較好地適應教師的教,摸清教師上課的門路,知道什么情況下該做什么、怎樣做。
師生教與學行為的磨合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訓練會花去一定的時間,這似乎對好學生有些不公平,但短時的付出能換來長時的效率還是值得的。新課標追求的高效教學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只有學困生的提高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教學。
二、課堂教與學目標的簡化
對課堂教學效率的理解,不少教師還存在誤區,認為一節課教師講授的內容越多,教學效率就越高。其實這是對教學效率的片面理解。事實上,高效教學首先應是有效教學,它并不僅僅是指教師教了多少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習沒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可見,高效教學的著眼點應是學生,多少學生接受、理解了多少內容,培養了什么能力,內化了什么情感,這才是體現效率最重要的數據。教師備課,組織課堂教學活動都必須以新課標要求的以學生為主體。
對于剛從農村小學升上來的新生來說,一個課時中定下很多教學目標是不現實的,筆者在備課時,總要考慮農村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即無論在知識基礎、課堂行為、技能能力、社會見識、經驗積累上都不及城里學生。只有簡化教與學的目標,才能實現分層教學,取得教學的整體效益。
三、注重教與學的方法和過程
著名科學家達爾文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語文教學應教給學生聽、說、讀、寫的方法和基本學習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足見指導學法的重要。比如,在文言文教學中,由于剛接觸古文,多數學生覺得難理解。于是,大家都去抄翻譯,讀、背譯文。翻開學習較認真的學生的書來看,字縫里寫得密密麻麻的,全是課文的翻譯。這反而給學生在復習古文時帶來了許多不便,重點的字詞句完全被模糊忽略了。發現此情況后,筆者堅決否定了他們的做法,在講清理由的同時,進行學法指導。要求他們突出對重點詞句的標注,注重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文言詞匯的積累。對文言重點句的翻譯,引導他們采用三行法進行,例如:
譯句:慢慢地用煙噴射(它們),讓它們在煙霧中飛翔鳴叫。
先弄清每一個詞義,再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對個別詞語和語序作適當的調整,最后形成譯文。該方法,突出在積累文言詞匯的基礎上,理解句意和文意,看似簡單,要持之以恒很不容易,但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長效意義。
同時,筆者還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太看重問題解決的結果,而應重視問題解決的過程和過程中新生成的問題。否則就會回到填鴨式的老路上去,即由教師包辦,讓學生將答案抄下來記住就算完成教學任務。新課標強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就是尋找解決問題的途經,就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無疑比只記住某個問題的答案重要得多。如在《紫藤蘿花》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流程:①文章圍繞“花”來寫,寫了“紫藤蘿花”—→ ②什么樣的紫藤蘿花?(用幾個形容詞將現在看到的紫藤蘿花與十多年前看到的紫藤蘿花描述出來)—→③給了作者什么樣的感受?—→④作者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有什么感悟)?這一流程的每個環節都要求學生積極參與。①學生通過前面的朗讀訓練能輕而易舉地給出答案;②先要學生找出描寫紫藤蘿的地方,再遴選出有代表性的句子,由此提煉出能突出紫藤蘿花特點的詞語,在學習小組內交流比較,共同確定。在該環節,有不少學生忽略了寫十多年前的藤蘿花,教師在巡視指導時,要提醒學生,和學生合作交流;③教師可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積累,如“境由心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由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結合課文內容、寫作背景推想作者表現的思想感受;④不少學生能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教師重在傳道,讓學生得到一些有益的人生啟迪。該環節同樣由學生自主完成。整個過程中,學生得出的答案是多姿多彩的,教師要多給予鼓勵,要給學生更大的發揮空間,不必苛求統一的所謂標準答案,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通過以上教學活動,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問題的答案,更是學到了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經,如利用課文中的信息、平時的生活積累等。
總之,語文課的任務不單單是引領學生有效學習知識,形成技能,還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體驗情感和感悟生活,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科學而藝術的改進教學行為,正確理解和追求教學的高效性,養成健康而積極的個性,從而使學生想學,會學,樂學,好學。
【參考文獻】
[1]吳效峰.新課程怎樣教:教學藝術與實踐[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張中原 徐林祥.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大學文學院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東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