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頻頻曝光的五花八門的教師對學生體罰、變相體罰或心靈上的施暴現象,引起了社會高度的關注,其行為之野蠻,令人發指,觸目驚心。同時也使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而與教師對抗,進而導致一系列辱師、殘師事件的暴力事件的發生。
因此,面對教育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教育者理當率先反省,要正確地認識到: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對人生命價值的關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認為作為一位思想品德教師,要立足教學改革的前沿,解放思想,更新教學觀念,堅持新課程所倡導的“以生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
一、立足學生的發展需要,明確人性化教育目標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規定:“注重以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養學生,關注學生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新課程改革在努力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的同時,也為學校德育工作的變革指明了人性化的新方向。
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貫徹人性化教育有其自身的優勢:思想道德素質在人文素質培養中具有前提性的地位,它關系到人才的培養方向;思想品德學科本身有較為豐富的人文知識,可以通過明“理”、動“情”、導“行”實現人文素質的培養與提高;思想品德教學要把學好知識、發展能力、轉化情感有機結合起來,實行“教育—教學”一體化。思想品德教學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進人的思想發展,提高人的素質,造就勇于進取、善于創造、人格健全、個性鮮明的一代新人”。這不僅是學生個體思想行為的發展目標,也是思想品德教學人性化的價值目標。
二、構建和諧的師生合作關系,奠定人性化教育的基石
1.準確定位師生角色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是知識的主人,是認知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根據中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善于表現自己等特點,給學生提供充分發表見解的時間,鼓勵、幫助、引導學生參與探究、討論、合作與交流活動,鍛煉學生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應該把學生從知識容器、被灌注對象的誤區中解放出來,確立學生為知識探索者、教學活動的合作者和學業任務承擔者的正確定位,讓學生有積極表現自我的勇氣和激情,并展現其學習的潛力,這也是師生愉快合作的基石。
2.注重培養合作意識
社會是合作的產物,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合作,個體離開社會就無法生存,而學校正是培養學生合作素養的主渠道。在教學中,力爭每節課都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參與:要么讓學生自學、參與問題對話、討論、辯論;要么由學生來充當小老師進行課文講解、小組搶答、點名回答等形式完成問題;課堂教學中要努力使學生動起來,積極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手腦并用,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養成參與課堂的習慣,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激發其求知欲望,培養其創新意識,鍛煉其實踐意識和創新能力。
3.努力融洽師生關系
教育是師生溝通的藝術,師生雙方應是亦師亦友的關系,教學過程應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和學生觀。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是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在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溝通接納、交流合作、互動分享,形成民主、開放、和諧的課堂關系。當課堂處于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時,學生才可以集中精力思考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個性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教師要拋棄所謂的“師道尊嚴”,要把自己作為平等活動的主體,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敞開心扉、暢所欲言,營造出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才會把課堂當作吐露自己心聲的場所,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真情投入學習活動之中。
另一方面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與積極性的高低,依賴于對教師的情感和師生間的親和力。教師崇高的人格品質使學生崇敬、愛慕,博大的師愛則會拉近師生間的心靈距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以一顆赤誠之心愛護學生,對學生要一視同仁,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平等參與活動的機會,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
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尋找人性化教育的切入點
眾所周知,教材是師生教與學的依據和根本,是一種資源。從內容上看,思品教材充分體現《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重視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生態教育、愛的教育、權利義務教育等,使思想品德課回歸生命與生活的本色,反映了濃烈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人文關愛。這要求教師既要吃透教材,又會充分挖掘教材、科學的使用教材,教師既要靈活地組織教學,又要提高應對課堂問題的處置能力和教育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根據教材特點,一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遵循從形象到抽象的思維規律,突出案例和素材運用,使課文具有可讀性和吸引力,關注初中階段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特點,體現思想品德課程的人文性;二要以生活為主線來展現教學內容,以主題探究、生活案例剖析的方式導入,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自主探索和感悟,體現思想品德課程的體驗性;三要以豐富的圖文資料、佚事典故、名言警句等多種素材為載體,通過思想品德課程的文化性啟發學生思考、討論、模擬、實踐,在知行統一中引導學生體會、理解道德規范、法律規范,掌握價值判斷與評價的標準,以先進文化引導學生,反映思想品德課程的導向性。
總之,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讓學生在平等、自主、合作、創新的氛圍中學習,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佛坪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