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的教學形勢下,老師對學生的批評要掌握技巧、方法得當,“朽木糞土”式批評顯然不可取,因為對學生的肯定比批評更有力量,雖然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在當今教育中不完全如此。良藥未必苦口,忠言無須逆耳,批評要講藝術,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關鍵詞】批評;動機;效果;甜化;耐心;藝術
司馬遷的《史記》里,有一段“劉邦去秦宮”的故事,對我們老師很有些啟發意義。在秦朝末年的反秦起義中,劉邦率軍攻進京都咸陽后,看到金碧輝煌的皇宮,花枝招展的美女,再往秦二世的龍床上一躺,心已飄飄然了,著意要在皇宮住下來。他手下的猛將樊噲怒氣沖沖地責問劉邦:“是想得天下,還是想學秦王?”氣得劉邦高聲怒罵:“滾出去,再叫,我砍了你的頭!”張良知道這件事后,規勸劉邦說:“要想得到這里的一切,必須和項羽決戰,擊敗他。如果您長期住在這個城市,使軍心渙散,我們被項羽打敗了,那你就永遠得不到這里的一切了。”張良的一席話,把厲害關系說得清楚明白,且娓娓而談,循循善誘,使劉邦幡然醒悟,馬上率軍隊駐扎到咸陽城外,揭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要說樊噲和張良對劉邦講的道理是一樣的,均可謂治病的良藥。但由于樊噲的話說得過于刺耳,使劉邦感到“苦口”,產生“抗藥性”,不僅沒有達到規勸的目的,還幾乎招致殺身之禍。張良講究語言的藝術,把批評的話講得“甜口”,使人愿聽、愛聽,達到了規勸的目的,使劉邦心悅誠服,感激張良。老師教育自己的學生不亦如此嗎?
老師在對學生的批評中怎樣才能使良藥甜口,忠言順耳呢?筆者認為做好下面三點就能應付了。
一、要把動機和效果統一起來
批評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認識錯誤,糾正錯誤,如果你批評的語言過于刺耳,引起學生的反感,使他們拒絕你的批評,即使你的動機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要使動機和效果統一起來就必須講究語言的藝術,使學生愿聽、愛聽,使批評達到自我批評的目的。老師在處理學生早戀的問題時,往往感到棘手,大多老師都采用把家長叫到學校來,把問題踢還給家長去處理,問題的結果可想而知。我班有一位學生暗地里也談起了戀愛,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我考慮到直接批評會誘發學生的逆反心理,于是在找這位學生交談時,我有意給他講了大自然中的一種現象,我說:“山東煙臺是我國蘋果的主要產區,有一年因為地溫高,果樹早早地都開了花,但一場暴風雪襲來,蘋果花全被打落了,使得這一年蘋果沒收成。由此說明了一個道理,不該開花時過早開花,是會受到自然規律懲罰的。你在與同學的交往中是否也應從中受到一些啟發呢?”學生明白我的話是有所指的,并且感到很有道理,以后自覺地糾正早戀的問題,我對學生的教育也收到了直接批評收不到的最佳效果。
二、要把批評的語言“甜化”
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完全可以做到良藥甜口,忠言順耳,現在不少很苦的中成藥,都裹上了糖衣,使人服藥時不僅感覺不到苦味,而且如吃糖果。在批評時講究語言的藝術,把話說得更甜些,學生就會樂于接受了。我自己在工作中就曾犯過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那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年,我校規定學生不準騎著自行車進校園,可我班上的趙某某同學偏偏騎著自行車進校,更為嚴重的是還被值日老師抓住了,扣除班級常規管理2分。我氣不打一處來,把他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各種難聽的話都用上了,并且還把他的自行車扣留了一天,事后我才知道他家離學校很遠,放學后他步行回家,到6點多鐘才進家門,到家后又被家長教訓了一通。從那以后,我班的常規扣分居高不下,其中有大半是趙某某違紀而扣分的。現在想來,如果我當初注意一些方法,說一些比如“今天你可能是擔心遲到而在校園內騎車,下不為例”之類中聽的話語,結果肯定是另外一個樣子。
三、要耐心地講好道理
批評本是治病救人,是不應當引起學生的反感的。引起反感,究其原因,大都是因為老師不耐心,道理沒講好,所以,老師在教育學生中,要善于說理,長于誘導,用甘露般的語言去滋潤學生的心田,使正確的批評道理融進對方的心靈深處。我班有一位學生叫張某某,在與他一個學期的相處中,我發現他屬于那種逆反心理比較嚴重的學生,有時候明明他犯了錯誤卻不肯承認,有時候即使承認也是敷衍了事,過后照樣我行我素,對老師的諄諄教導他往往是左耳進,右耳出,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口服而心不服。我記憶最深的是有一次他違反了班級紀律,我把他狠狠地訓一了頓,但當他回到教室時,他竟然以頭撞墻來進行無聲的反抗,我深感自己對他的教育失敗了。但我沒有放棄,我決定改變一下教育方法。也不記得是哪次他又和同學打架了,我把他叫到辦公室,問他:“一個人走路時被石頭絆了一跤,腳好痛,他氣極了又用腳狠狠的向石頭踢了一腳,你看這個人聰明嗎?”他愣了一下說:“傻瓜一個。”“他傻在哪里?”“腳已經很痛了,再踢不是更痛嗎?”我因勢利導把他與同學打架和“絆腳”的道理放在一起比較利害得失,真沒有想到,以前疾言厲色地批評半個小時都無法解決的事,如今卻只花短短的十分鐘便解決了,而且我可以看出,他確是心悅誠服的。因此只要正確地誘導、耐心的講理,就能消除學生的對抗心理,讓教育水到渠成,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面對“心理斷乳期”的學生,面對敏感而自尊的學生,一味的批評只能治標,無法治本,有時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反抗。我們做老師的不妨多一點耐心,多一些表揚,正確誘導學生,掌握教育的藝術,讓學生健康成長,讓教育少走彎路!
注:本文是蘇州市“十二五”規劃《健文化背景下課堂教學模式下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10902739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