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教學,就是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體現出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初中歷史教學更加注重情境教學的有效性,創設情境要有現實性、思考性、針對性和挑戰性,倡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本文闡述了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歷史;有效教學;課堂效率;創設情境
初中歷史新課程實施以來,廣大歷史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認真組織教學,歷史課堂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活力。初中歷史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符合現行素質教育的要求,能夠轉變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和學生“死記硬背”的弊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生分析史料和進行社會調查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最多,收獲最大,而且接受知識的過程是愉快的,精神上得到了充分的享受。我們絕對不能用大量甚至超量的學習時間來換取所謂的成功。從幾年的歷史新課程教學中,我已經深深感悟到:在教學中發揮教師主導性并落實學生的主體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更是每個教師肩上的重擔 。下面本人就談談自己對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膚淺看法。
一、初中歷史有效教學的內涵
初中歷史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依據歷史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突出歷史的學科特色,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使每一節課都讓學生有認知收獲和科學感悟。在情境之中,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暗示、角色效應,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歷史學習活動中。
二、踐行初中歷史有效教學
1.優化課前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是一門教學藝術,它在于激勵和引導學生。一個成功的導入法,可以馬上引起學生們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興趣,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基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歷史課如果導入恰當,就能直接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潑,課堂活動順利進行,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教師要設計好每節課的導入。如:教學“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時,我拿了一根胡蘿卜到課堂上,學生很好奇,有些學生馬上就問:“老師你怎么把菜拿到課堂上?”這一根小小的胡蘿卜就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到課堂上。接著我讓大家猜猜胡蘿卜原產地在哪,是怎么傳到中原地區的。從而導入到新課的教學。從學生熟悉的身邊事物入手,這樣的導入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欲、好奇心,引導學生生疑、生趣、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集中注意力,從而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境地。正如H.A多勃洛波夫所說:“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p>
2.營造聯想氛圍,感受歷史魅力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參與的動態變化的過程,學生是生動的獨立的主體,教師是這一動態變化過程中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課堂要適應學生個性的特點,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學、善學、好思。充分調動積極性,營造聯想的學習氛圍特別重要。歷史知識點都是以記憶為主,就得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比如說聯想記憶,我們可以對發生在同一地點的歷史事件產生聯想。例如,南京是一座歷史名城,也見證了中國近代歷史,由南京這座城市我們可以聯想到八年級歷史上冊學過的有關的知識點:①近代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②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稱天京。③1937年,南京大屠殺。④1949年,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標志著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統治結束。還有趣味記憶法,《南京條約》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可以諧音記憶為“光(廣州)下(廈門)不(福州)能(寧波)上(上海)”。營造聯想氛圍,使學生情緒高昂,智力活躍,呈現最佳狀態;反之,冷漠沉悶的教學氣氛往往會壓抑學生的思維,窒息智慧的火花。把情和趣進行有機的結合,融為一體,貫穿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以情激情,以趣激趣,從而產生共鳴。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感受歷史魅力。
3.巧用多媒體,打造高效課堂
歷史講述的都是發生在過去的人和事,怎么讓“過去的人和事”變為活生生的“人和事”?課堂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將文本、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組編成課件輔助歷史教學,增強歷史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使歷史由靜態向動態發展,切合初中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通過內心的情感體驗,有效地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在講授“鴉片戰爭”時可以播放電影《鴉片戰爭》片段,增強學生直觀感覺;在學習“筑起共和國鋼鐵長城”這一課時,播放“國慶60周年閱兵”場景,讓學生在雄壯的歌聲中感受到現代化軍隊的壯觀場面,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情;在講授“新航路開辟”一課時可以通過制作多媒體動畫形象直觀展示航海家開辟新航路的經過,讓學生當堂掌握歐洲四位航海家的主要活動。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抓住和激發了學生的興奮點,增強學生體驗,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強化了學生對歷史的感知度和吸收率。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學后反思,提高課堂效率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教學反思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而且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我們通過對教法學法進行反思可以讓老師找到一種更適合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方法,使學生喜歡,從而好學。教學后反思圍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策略進行。新課程下,課后反思是教學過程中最常見、內容最廣、形式最為多樣的一個反思過程,其主要類型有“課時思”即一堂課下來就進行總結思考,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每上完一節課,都有不同的體會、不同的感覺、不同的想法。例如: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一部充滿血淚和屈辱,由戰爭、不平等條約、變法以及中國人民抵抗外來侵略和反抗封建勢力構成的歷史。在上完八年級上冊“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近代化的艱難起步”這兩個單元后,通過課后反思,發現應該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對這段歷史進行分析,重新創建知識結構如下:(1)四次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2)三次大規模的反封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反侵略反封建的農民運動)、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的農民運動)、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3)清政府實施的兩次變法: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以后復習這部分知識時,就按這種方法歸類。學生的思維也得到啟迪,歷史課堂教學也被激活,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藝術是無止境的。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求教師通過各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習意識,激發創新熱情,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激勵學生的成就感和進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生命因激情而更加美麗,課堂因激情而充滿魅力。讓學生從嘗試中學會探索,從探索中學會發現,從參與中得到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從而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時海萍.對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 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 2009(04):87
[2]李京華.淺析新課程下歷史有效教學的思考[J]. 學生之友(初中版)(下). 2011(06):15
[3]鄭瑤.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探索[J]. 學周刊. 2011(35):37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陶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