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浪潮給中小學帶來了許多新變化,新理念、新教材、新方式都強化了教學的互動性,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在教學之中的地位。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新課改背景出發,指出了互動教學的具體方式,并舉例提出在課堂中應用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生物;互動教學
引言
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變化,讓廣大教師開始重新審視教學。在生物這門與實踐結合較為密切的學科上,更應該注重“生活化”,關注學生的探究能力,真正從互動中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精神,營造敢于大膽假設的氛圍,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一、互動式教學方式
國內學者艾雪黎等人在社會學代表帕森斯社會系統理論體系的觀點基礎上,將教學中師生互動劃分成三種形式:教師中心式、知識中心式、學生中心式三種。(1)教師中心式的互動教學講究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表現為:教學互動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為社會文化的代表,學生為教師想象中的生物知識灌輸對象,教師常使用相對激烈的獎勵與懲罰措施來刺激學生,通過不斷控制協調調整與學生的互動關系。(2)知識中心式的互動教學更為關注知識的系統性,教學旨在關注系統知識的基礎上,更注重大學入學資格的獲取,生物相關的職業技能的培養等。此時,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僅僅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3)學生中心式的互動教學與前兩者顯然不同,它更加側重學生生物素養的培養,強調學生的全面提高,“以學定教”,學生是平等參與教學的主體,和教師處于同等地位。教學的進程、教學的方式安排都是為了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主要目標。教師在這一教學方式中承擔著輔助者、咨詢者、學習動力激發者的作用。教學設計也將更加民主化、個性化,各個環節中都十分關注學生的接收能力、信息反饋等,真正從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上進行適度調整。
二、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互動教學舉例
筆者認為,由于當前高考體系的制約,教育體系的疏漏仍不可忽視,因此,完全由教師中心式跳躍至學生中心式的教學并不現實。這主要源于如下幾個方面:首先,由于經歷相對古板、嚴謹的初中小學教育,高中學生在生物學習過程中難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激發出極大的熱情與活力,完全自主為中心式的互動可能導致課堂成為一盤散沙;其次,教育體系一朝不發生調整,學生學習的主要目標確認成獲得分數并具備升學的能力就不會改變,那么,思路則必然為出路所限,任何形式的教學都必須為學生獲得更好的前途服務;第三,高中生物教學中不少教師為長期奮戰在一線的老教師,他們在教學理念接受上晚于年輕教師,長期的“壓制教育”、“棍棒教育”很難讓他們完全改變習俗,做出適應性調整。因此,筆者認為,在高中生物中開展互動式教學,需要講究循序漸進、逐步放權。
首先,教師必須能精心備好課,互動教學使得課堂的開放性前所未有地增強,為很好地控制教學節奏,理想地實現教學目標,互動教學對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備課時教師必須能夠首先對教學內容開展深入分析,就所有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開展思考,從而做出預解答。以《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的學習為例,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使用合作教學還是課堂隨機討論,隨后文章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如綠葉之中捕獲光能的那些色素包含哪些?新鮮的菠菜并非常年都有,如果在非菠菜季節可以選用什么材料呢?怎樣才可以添加提取液之中的色素濃度呢?食品當中的色素添加劑化學合成的居多,那么為了避免對人們產生毒性,如何提取制作天然的色素呢?教師應該能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盡可能給予全面解答,并準備更多引導性的問題以供更好地互動學習。
其次,教師應該進一步關注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感情交流是互動交流的基礎,也是知識、技能互動中必不可缺的因素,因此,教師利用其強大的人格魅力,淵博的文化知識感染學生吸引學生則十分重要。以分子與細胞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嬰兒出生前發展的教育片,通過大家對生命強大的敬畏之心引導學生產生對于分子、細胞分化等知識的初步認識,隨后借助于良好的課堂情境,教師可以設計更多關于物質基礎、結構基礎的知識,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生命,熱愛生命,感受能量傳遞與信息轉換的美妙世界,從而萌發更多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傊?,一旦感情融入了教學,可以為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讓他們擁有對知識更為深刻的印象,得到更圓滿成功的課堂效果。
第三,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使用合理的教學策略。而究竟使用何種方式,才能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的具體內容以及各種外在物質條件等密切相關。為幫助學生實現知識、能力以及情感目標,教師應該積極構建模塊知識的網絡,從基本概念出發,了解更多生物的原理、規律以及生理過程,明確各種結構圖、曲線圖、示意圖、實驗裝置圖所蘊含著的生物學上的意義。以遺傳與進化的教學為例,細胞基礎、遺傳的分子基礎、遺傳的基本規律、生物的變異、人類遺傳病、生物的進化是教材的章節結構,而文中的案例與實驗包括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微生物的應用、酶的應用等,通過系列的案例與實驗,促進學生對遺傳以及進化相關知識的進一步理解,與此同時,應強化實驗、技術以及社會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對于當前克隆羊、克隆人等產生更多倫理道德上的思考,從而體驗出科學家積極探索生物生殖、遺傳和進化奧秘的過程,促進學生學習相關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應用有關知識分析和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教師與學生互動中,可以使用小組合作式、學生自主表演式、學生自行主題探究式等教學方式,具體方式都應該結合學生的具體狀況進行選擇。
小結
實踐證明,互動教學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也可以激發教師的靈感和智慧,促使教師來更積極鉆研與探索科學的教學方式和策略,使教師的視野進一步打開,真正達到了教學相長,促進了師生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47
[2]沈毅 崔允滓.課堂觀察一走向專業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周氏梅.建構主義理論對實施生物新課程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6,7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水縣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