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新課程改革出發,解讀了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中國古代政治文明,同時對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梳理與篩選。文章的最后,作者對啟發式教學、情景教學等方法在這部分內容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舉例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政治;制度;啟發式教學;情景教學
引言
中國古代政治文明可以說是一種視角、一種串聯教材部分內容的方法,這一角度來看,將中國古代政治文明這個話題提出來,并不是需要學生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而是希望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熱情,要培養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學生需要了解我國政治制度從古到今的發展演變過程、認識不同時期我國政治制度的特點以及不同政治制度給我國發展和文明進程帶來的影響。因此,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對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內容,必須進行精細地梳理和選擇。
一、解讀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中國古代政治文明
縱觀人類的文明史,在幾千年中人類經過確立、改革不斷對政治制度進行完善,對社會的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此過程中,既包括了人民群眾揭竿而起的抗爭,還包括統治者實施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一旦我們對歷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政治制度進行深入的了解,進一步進行科學的解釋和評價,便能體會到從人治到法治、專制到民主,是一個艱難漫長的歷史過程。我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古代政治制度文明的演變發展包涵了相當廣泛的內容。但是因為歷史課程自身的基礎性、普及性以還有發展性三大特點,歷史課程應該占據義務教育階段初中學生必修的課程地位,應該作為一門基礎課程來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過去的中學歷史課程,對于知識點的傳授過于注重,課程結構太體系化、專業化,課程設置太過“偏”、“難”、“繁”、“舊”,歷史知識體系劃分為“經濟”、“文化”、“政治”三大部分,其中政治文明的核心是階級斗爭。
二、教材中對我國古代政治文明的內容篩選
在初中歷史學科的完整教學過程中,涉及到了諸多我國古代的政治文明史的相關內容,教學目標中明確指出的就有如下幾點:
(1)西周時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社會制度,在“分封制”下,國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學生應當理解分封制的內容與含義,同時對分封制產生的影響進行適當了解。
(2)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包括建立縣制、重農抑商、土地制度改革、強化法制等內容,其中的整治措施包括了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做法等等。通過若干有效措施提升了秦國的地位。
(3)秦兼并六國之后,秦始皇著力加強中央集權,推行三公九卿制,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職;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制定頒布了《秦律》。通過集權的手段穩定了其統治。
(4)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史實漢武帝時,西漢王朝進入全盛時期,社會經濟繁榮,為推行和鞏固大一統準備了物質基礎;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推行和鞏固大一統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具體的整治措施包括了改革仕進,建立了地方向中央舉薦人才的制度、推恩削藩等。通過前幾代皇帝執政的經驗教訓,“興建功業”,合理適時地調整了統治政策,西漢出現了政治、經濟、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5)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設科考試用以選拔官吏的制度。通稱科舉制。始創于隋,形成于唐,延續至清末,存在了1300多年,隋煬帝時,設置明經、進士二科。學業優敏即明經科,文才秀美即進士科。唐循隋制,仍行科舉取士制。于進士科外,增設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常設科目。科舉制度的建立與改革是我國歷史上對于人才培養的一次創舉。
其他類似的關于我國古代政治文明的教學內容還包括貞觀之治的內容與意義、忽必烈建立元朝時采用的政治制度、明清兩朝為加強封建統治所采取的措施等等。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總結和歸納,不難發現,實際上我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發展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經濟、綜合國力等等社會因素的變化過程。
三、我國古代政治文明內容教學方法初探
初中學生的年齡結構與心理成熟程度導致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恰當,合適的教學方法。本章中提出了啟發式教學與情境教學兩種方法的具體應用。
1.啟發式教學方法
在秦始皇中央集權知識點的教學中,如果在新課開始時就拋出“什么是中央集權”這樣的問題,很難讓學生接受該概念。固有的實踐經驗與知識結構不足以讓學生理解“中央集權”的具體含義。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個問題可以用于拋磚引玉,無法解決的難題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啟發性的問題作為“腳手架”:官僚機構的制定是中央集權的一大特點,那么秦朝管理機構是如何設置的?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閱讀教學材料,學習地方郡縣制、中央三公制等機構的具體設置。此后,繼續引導學生回答郡縣長官:三公是由誰任命的?具體的職權是什么?進而總結出“由中央任免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三公,雖然各司其職,但實際上是聽命于皇帝”的結論。至此,“中央集權”的具體含義就顯得呼之欲出了。
縱觀世界歷史,任何一種政治制度的產生或者消亡都存在自身原因,可以說,我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大多存在著優勢與不足,為了盡可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教師可以繼續啟發學生分析不同政治制度間的區別與共同點,以便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深度。
在進一步探索、啟發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按照啟發式教學方法中的技巧,再次設置“障礙”,課堂教學中,可以安排學生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嘗試分析擇郡縣而棄分封的具體原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認識到郡縣制更加利于全力收歸。通過上述分析,結合秦政府的組織結構圖,學生們就可以解釋“中央集權”的含義與意義了。
啟發式教學的要點在于先設疑,后思考,教師可以將問題分解為具備邏輯聯系、契合學生心理、關系逐層遞進的小問題,拋出問題,啟發思考,最終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學生的好奇心也保證了他們易于提出問題,諸如“政府組織中的九卿具備哪些權利”、“三公之中的承相地位是不是最高”的等等問題,可能這些問題并不重要,但是這些問題反映了學生的投入程度,能夠體現出啟發式教學方法的優勢所在。
2.情景教學方法
三省六部制是始于隋朝、并且在唐朝快速發展的一種旨在有效加強皇權的政治管理制度。教材中重點陳述三省的不同職責范圍,同時也對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的具體原因進行了分析,圖片資料中顯示了三省六部之間的具體關系。通過閱讀教材,學生可以基本理解、掌握三省六部這一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但是這種單純閱讀的學習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激發思維的火花,同時,這種死板的教學也難以突出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這個問題中,如果沿用上述遞進提問的方法進行啟發式教學,則可能出現問題梯度小,需要思考的信息不足的情況。這時,就有必要引入具體情境,進行情景教學了。
為了建立恰當的情景,教師可以提問:“如果唐朝初年時,某地區因自然災害導致農民顆粒無收,地方官必須向朝廷申請免除賦稅,中央處理這一事件的具體流程應當是什么樣的?”且不考慮問題的真實性,或者問題與史實是否相符,利用創設情境的辦法教學是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一個好方法,同時,這個問題中包含的情景具備很高的可操作性。
結合教材中的文字陳述以及三省六部制的具體圖例,學生們可以嘗試按照現有的理解給出合理的處理程序。如果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注意到了門下三省、中書、尚書三者協同才能完成整個審議、決策、落實的處理過程,則可以說明學生已經比較透徹的理解了三省六部在處理政務時扮演的重要角色。
結語
通過文章中的論述與分析,不難看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變化是遵循一定規律而且具有內在聯系的。在進行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時,任課教師應當采取恰當的方法,盡可能幫助學生透徹的理解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同,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信息滲透[J],教育教學交流,2010.6
[2]汪小慧,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啟發式教學方法[J],新課程,2010.2
[3]秦東潤,歷史教學中的情境有效設置[J],考試周刊,2009.8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振華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