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編語文教材,有很多篇幅較長的文章,這些課文盡管內容豐富、學生愛讀,但由于受到課時的限制,教師們常常感到顧此失彼、無從下手。我覺得處理這類課文,就是要突出重點、大膽取舍,尤其要克服面面俱到的毛病。這不僅能長課短教,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使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下面,我就教學《藤野先生》一課,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藤野先生》一課,有明暗兩條線索: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明線,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是暗線。教學時,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體到局部的教學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關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多朗讀,多感悟,多討論,以便學生更好的掌握文章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愛國情懷。
一、引導學生讀中質疑
一開始上課,我就引導學生要帶著問題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并帶著問題再讀課文,力爭自己能夠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我給學生安排了20分鐘時間,讓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自由閱讀課文,讀通、讀懂。學生通過朗讀、瀏覽、速讀、精讀、默讀等多種朗讀方式,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文章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了發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還寫了什么地方的事情?文章的層次結構該如何劃分?文章主要記敘了“我”與藤野先生的哪幾件事呢?藤野先生是個怎樣的人……我將學生提出的一系列問題有選擇的寫在黑板上,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并積極肯定學生的學習熱情,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指導學生讀中釋疑
我先讓學生根據黑板上的問題,快速閱讀課文,自己找到答案,有難度的問題,小組交流討論,小組不能解決的我再加以點撥。通過再次朗讀課文,學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層次結構,也知道了文章寫了作者在日本求學的一段經歷,重點寫了發生在仙臺的事情,此外還寫到了東京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點變化:東京——仙臺——中國。這一教學環節,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學生們自己閱讀,自己提問,自己解答,在思想上有了一種成就感,增強了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這一課,內容多,篇幅長,還比較難懂,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不要求面面俱到,在分析課文時,由于文章所表現的中心不一樣,內容也就不一樣,我就力求抓住文章中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性內容,突出問題的實質,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獲得成功體驗。我在“吃透”教材,提出關鍵性問題的同時,還力求“吃透”學生,提出適度的問題。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原則啟示我們:備課不但要備“標準”、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不但要想方設法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的感情,從而保障課堂教學的順暢;而且還要注意難度,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由此,在設計課堂提問時,要多方面考慮學生心理和思維的差異;知識面的寬與窄、回答問題時的心理狀態等,從而結合學情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重點部分,我盡力吃透教材,吃透學生,設計關鍵性的問題并提出適度、精確的問題,次要部分采用引讀、過渡或自由讀等的方法一帶而過。這樣既能使長課文在規定的課時分析完,又能給學生一個整體印象,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同時避免了課堂上的面面俱到而導致的顧此失彼,看似什么都抓住了其實什么都沒有抓住的現象。
三、幫助學生讀中感悟
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文章深層次的東西學生挖掘的力度還不夠,此時,我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輔導學生朗讀上,通過朗讀關鍵段落、句子,幫助學生挖掘文章字面背后藏著的深層次的東西。如文章開頭所描寫的“清國留學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員逛公園,賞櫻花,梳辮子,學跳舞等事情,學生會覺得這些內容和表達藤野先生的性格特點沒有一點聯系,對文章也沒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要寫呢,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但花下……實在標致極了”的句子,幫助學生體會這段文字把“清國留學生”的“精神風貌”刻畫出來了,本來是擔當著救國重任的留學生,到東京之后,則不思進取,反而追逐時髦,將頭發弄得油光可鑒,尤其可悲的是,始終不忘記那條象征落后和恥辱的大辮子,反而將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惡心。文章用比喻、反語和夸張,將諷刺之意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間。同時對學生進行點撥,這也許也是魯迅為什么要離開繁華的東京的原因所在。由此還可以看出來,文章還有一條線索貫穿全文,并抓住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態度、情感、價值觀。
四、推動學生讀中升華
能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感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要情感,這一節課無疑是成功的,但是如果能觸動學生的靈魂,讓學生的思想感情隨著作者的感情而升華,并能影響今后的行動,我認為這應該是教書育人的完美結合。于是,在課堂的最后時間里,我設置了這樣一個環節:魯迅棄醫從文的人生選擇對你有什么啟示?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又將課文瀏覽一遍,結合文章中的某一點,談自己的感受。雖然談的還比較膚淺,比較幼稚,但是學生們都表示了將學習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和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將用實際的行動來捍衛自己的祖國。
縱觀魯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難懂,加之篇幅較長,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住學生。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我思量了許久,刻意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對事例的分析,讓學生在對文章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就實現了難文淺教,長文短教,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由此可見,只要理解長課文,無須條分縷析,面面俱到。
(作者單位:廣東省龍川縣谷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