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把學習數學知識、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作為數學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目前不少數學教育家將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與應用的水平,作為評價學生數學成績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極端原理作為一種思想方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極端原理是解決具體問題而采用的方式、途徑或手段。它并不是數學學科所獨有的,而是從各門學科中研究提煉出來的方法,是許多學科都普遍適用的方法。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對思想方法的理論研究,試圖應用正確的思想方法來認識和改造世界。
做人不宜“走極端”,但解數學問題時“走極端”卻未必是壞事。這里的“走極端”是指從極端情形出發,考慮具有極端性質的數學對象,如數量的極大與極小,圖形的極限位置、邊緣位置,問題的最特殊之處(最有利、最不利等等),從而發現解決問題的一般性規律。
一、利用圖形的極端位置、邊緣位置解題
所給問題是幾何圖形,它們都有著明顯的幾何意義,可以根據已知條件,通過圖形的極端位置啟發思維,找到簡捷的思路。
例1: 已知長方形的4個頂點A(0,0),B(2,0),C(2,1)和D(0,1),一質點從AB的中點P0沿與AB夾角為θ的方向運動到BC上的點P1后依次反射到CD、DA和AB上的點是P2、P3和P4(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設P4的坐標為(x4,0),若1<x4<2,則tanθ的取值范圍是( )
解析:該題考慮邊緣位置, P1為BC的中點時,易知P2、P3和P4也應是各邊的中點,此時tanθ=,由于P4的橫坐標1<x4<2在AB邊中點的右半部分,該值應是界值,故選C。
二、利用極端情況增加題設條件,降低題目的難度
有些數學題目,表面看來條件不足,給解題帶來障礙。如果解題中注意應用極端原理,從挖掘隱含條件出發,將使思維出現轉機,達到順利、簡捷、完美解題的目的。
例2: (2006年北京高考題)在三角形ABC中,若sinA:sinB:sinC=5:7:8,則∠B的大小是____。
解析:極端化與一般化, 先將三角形極端化,再用極端找出一般。
根據sinA:sinB:sinC=5:7:8,運用正弦定理,得到a:b:c=5:7:8。不妨極端化, 設a=5,b=7,c=8,這種特殊情況也能滿足題目要求。再根據余弦定理可以得到cosB==,所以∠B=。
事實上,我們也可設a=5k,b=7k,c=8k,也可求得cos=。
三、利用極端原理,探求恒成立問題
某些有某種任意性的元素確定某個定值,往往需要運用這種任意性的元素中的極端性質確定這個定值。若題目暗示答案是一個定值時,我們可以取一個(些)極端數值、或一個極端位置、或一個極端圖形來確定這個定值,以節省推理論證的過程。對于解答題,極端常常只是提供論證的方向,而對填空題卻就是答案了,當題目的條件是從一般性的角度給出時,極端法尤其有效。
例3:已知A+B=,則的值是?
解析:題目本身暗示,只要A+B=,而無論A,B取什么值(當然表達式必須有意義),所得結果應是唯一的 ,故取A=,B=0,可得原式 。
若用直接法,可先將三角函數式化簡,再代入求值。
分子=sin(A+B)sin(A-B),
分母=sin2A-sin2B=(sin2A-sin2B)=cos(A+B)sin(A-B),
所求式 。
可以看出,只要極端值取得恰當,就可使問題獲得簡捷解決。
四、利用極端猜想,有效地探求解題途徑
用滿足命題條件的某些極端(特殊)情形進行試探,常能有效地探得解題途徑。
例4: 已知拋物線f(x)=ax2+bx+c經過點A(-1,0),問:是否存在常數a、b、c,使得不等式x≤f(x)≤(1+x2)對一切實數x都成立?并證明你的結論。
解析:在同一個坐標系中分別作出y=(1+x2)和y=x的圖象。如圖2(注意:(1+x2)≥x當且僅當x=1時等號成立)。觀察圖象,借助直觀,我們可以
得到如下啟示:
1.在圖中陰影部分作一條過點A的拋物線看來是可以的;
2.這條拋物線必定過點(1,1);
3.該拋物線與直線y=x相切。
所以有f(-1)=0,f(1)=1,f(x)=x中△=0。由此解得a=,b=,c=。這時我們得到了不等式x≤f(x)≤(1+x2)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接著可以證明這個條件也是充分的。
本題利用極端發掘問題存在的必要條件,進而由條件的可逆性,尋求到了合適的解題途徑,體現了應用極端原理的解題技巧。
因此,在解題教學時,老師若能啟發學生進行合理的極端思考,就不僅能得到簡捷有效的解題方法,還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