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而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以學生為本,以生命化教育為根,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多維教育目標的培養(yǎng),這決定了我們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不能把目標僅僅鎖定在英語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yǎng)上,而應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筆者認為,這里“真”字的本質在于一個“德”字,德是一個人立足的根本,是人一生中擁有的最大的精神財富,素質教育和新課程都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德育,絕對不應只是思品學科專有的任務,德育過程必須有機地融入到所有學科教學之中,才能切實發(fā)揮出其效果。因此,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必須重視德育的滲透,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從四方面進行闡述:
一、注重習慣養(yǎng)成,服務終身學習
眾所周知,習慣是在無形中逐漸養(yǎng)成的,并陪伴著人的一生,好習慣使人一帆風順,而壞習慣則使人寸步難行。作為一名年輕的初中英語教師,有責任配合班主任老師在英語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教師可以言傳身教,以自身的言行舉止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學生逐漸走近教師,走近好習慣,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其次,教師可以多利用身邊的榜樣讓學生找到效仿的對象,抓住學生爭強好勝、不甘示弱的心理激勵他們見賢思齊。再次,教師必須擦亮自己的一雙慧眼,時時處處捕捉細節(jié),發(fā)現(xiàn)不良行為及時予以提醒和糾正,這貴在堅持,注重的是過程。例如,我為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英語課《Hello》,注重了自己的穿著打扮,注重了自己的談吐舉止,注重了自己板書的字跡和行款等等,因為我深知第一次對學生意味著什么,此后的每一堂英語課我都尤其注重以自己的良好形象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二、注重文化融合,適應未來需要
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利用英語與他人進行交流,從長遠看學生今后步入社會利用英語交流的對象必然是外國人,試想如果學生對外國文化習俗不甚了解能很好地與外國人相處嗎?能順利地適應外國人的需要嗎?因此,英語老師在英語課堂上必須重視外國文化的滲透以及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就牛津初中英語教材本身來講,涉及外國文化的資源相當豐富,關鍵在于教師要善于去捕捉、挖掘和利用,要引導學生通過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去發(fā)現(xiàn)其差異,以便更好的融于外國文化之中。例如,講到節(jié)日一單元,我將西方節(jié)日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進行歸類比較,重點介紹Christmas 和 Spring Festival,嘗試著以外國人的角色進行對話、表演等操練活動,嘗試著以外國人的身份感受節(jié)日的快樂氣息,同時要求學生關注外國節(jié)日,如Mother's Day,F(xiàn)ather's Day,Thanksgiving Day,The marigold Festival等等,節(jié)日來臨之際相互傳祝福、送禮物,使這些節(jié)日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重要組成。
三、注重禮儀滲透,展示人格魅力
中國乃禮儀之邦,禮儀是一個人的名片,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使命是培養(yǎng)出講文明重禮儀的合格人才。而當前基礎教育的對象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嬌生慣養(yǎng),終日沉浸在溺愛的暖流之中,家長對他們是百依百順,至于那些文明禮儀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了。一個國內禮儀尚未成形的學生,要想對其施以國外禮儀教育,難度可想而知了。筆者認為,利用英語課堂進行國外禮儀的滲透是一個循序漸進、常抓不懈的過程,必須貫穿于課堂的一分一秒,滲透到學生的一言一行,使他們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感應下徹底地改變自己。筆者在教學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幾句文明用語是:Hello,Thank you,Excuse me,I’m sorry,Can I help you,You’re great等等,要努力地去幫助學生學會使用這些常用的文明用語,比逐漸養(yǎng)成習慣,除了語言還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儀表和動作,如微笑著與人交談,學會傾聽別人話語,不詢問涉及他人隱私的問題等等。
四、注重思想教育,促使全面發(fā)展
新課程提倡三維目標的培養(yǎng),除了關注知識與技能之外,還重視了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而后者都是與學生的思想教育分不開的,如教育學生形成積極的情緒和樂觀的態(tài)度,樹立學習的自信和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教育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鎖定目標、堅持不懈等等,這些都是學生終身發(fā)展必備的財富。此外,就牛津英語教材本身而言,能夠進行思想教育的內容很多,英語教師在教單詞、授句子、講語法、練聽力、促寫作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主題教育,從而促使他們全面發(fā)展。例如教學《Natural disasters》一課,這是一篇科普常識類的課文,教學中我及時捕捉德育素材,巧妙地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和愛心教育,同時還創(chuàng)設了自然災害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進行感觸,在學生幼小的心田播下情感的種子。
總之,作為農(nóng)村學校的初中英語教師,必須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在英語課堂教學的點滴之中,靈活多樣地滲透德育過程,并自覺地將這一過程貫穿于英語教育的始終。俗話說得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德育滲透,贏在一個過程,貴在一個堅持,只有當英語課堂沐浴在德育的陽光之下,祖國的幼苗才能茁壯成長,祖國的花朵才能競相開放,祖國的棟梁才能大顯神威!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建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