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水中投石,石小浪大,小語雖小,一滴水中見世界。大語文教育給我們許多啟示: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學習語文,學習的領域是寬闊的,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是社會實踐活動。大語文觀強調通過多種途徑的學習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一些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始終抱著教科書,對于一些教材中沒見過的教學內容,常常說太難,說超出規定的限制,他們所教的學生,課本上學過的知識就能考高分,一離開課本學生就囧得一頭霧水,無所適從。在“大語文”觀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可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一、文本精講多練
充分利用教材,圍繞教學目的,抓住能喚起學生頭腦中相關表象的“觸發點”、“著火點”,開啟學生心靈的大門。學生的思維一旦被激活,就會紛紛打開想象的大門,一系列深情的想法,就像開閘的洪水,奔涌而出,旋踵而至。
如《最后的姿勢》教學片斷:
引導1:讀課文片斷——“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第一個發現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眼含熱淚地說。
引導2:讀著這句話,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引導3:譚老師用生命告訴我們什么是恪盡職守!請帶著這份感動讀。
引導4:再讀課文片斷——一位老師說:“如果要快速逃離現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
引導5:在汶川,你還知道哪些像這樣的事跡?
引導6:面對這樣的場景,你想說什么?
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他們會很自然地想到當時汶川地震的情形,會想到許多感人的場面,找準這些觸發點,很容易深化文本。教師主要是要給學生創造機會,提供發展空間,讓他們去鍛煉、去競爭、去選擇、去創造。教師抓住課文要點生發開去,讓每一句話都充滿熱情,每一次眼神都寄予期望、尊重、鼓勵,讓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就能建立起學生的信心和尊嚴。
課堂澎湃著人生,不要面面俱到,要精講多練,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應立足發展,放眼全體,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教學內容,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資源。
二、課內課外雙軌運行
課內課外雙軌運行,一要立足教材,利用教材提供的思路,結合訓練內容,指導學生觀察自然,了解社會。二要適度拓展,拓展不再著眼于語文基礎的某一個訓練點,而要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表達自己所看、所想、所感。蘇教版安排了許多“語文與生活”等課內外相聯系的欄目,為雙軌運行提供了有力的指導。
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我的成長冊》教學片斷:
引導1:分組,分為收藏組、制作組、演講組等。
引導2:你有什么資料?如何分類?
引導3:你準備給你的成長冊起個什么名字?如“陽光少年”、“小荷初露”……
引導4:你是如何為成長冊作序的?
在指導學生進行這項活動時,注意激發興趣,激勵信心,學生在與文本、教師、學生的互相交流中豐富了知識,積累了語言。注重個體差異,個別輔導,展出和評議相結合,充分指導,才能取得理想效果。當一本本設計活潑、色彩鮮艷的成長冊呈現在面前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收獲的喜悅。
三、有效拓展、學科交融
長期以來,傳統作業被看做“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技術都十分單一,通常只注重作業程式的規范統一,強調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忽視了人性化的教育激勵功能。而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獲取信息,創新知識,培養能力。每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個體,在發展階段,他們更愛搜集資料型作業;喜歡調查、訪問型作業;觀察、體驗型作業;匯報、表演型作業;手工、繪畫型作業;想象、聯想型作業;朗讀型作業等等。新課程要求教師對學生的作業,不僅評價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評價意志、品質、興趣和習慣等因素,評價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創造意識、創新習慣。這些方法拓寬了語文學習的渠道,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增強了感悟與表達的能力,縮短了書本文字與生活情感的距離,做到了學用結合。
如《曹沖稱象》教學片斷:
引導1:用“趕、沉、畫、趕、裝、沉、稱”這幾個動詞,把曹沖稱象的過程說出來。
引導2:曹沖稱象的過程,你明白了什么?(讓學生理解曹沖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學的稱象方法。)
引導3:作一數學小論文《我量燒水壺的體積》。
引導4:同學們,你們打算怎么量,回家試試看,寫成小文章。
引導5:交流小論文。
生1:用軟尺量,算出了一個大概數目。生2:用估算法,把水壺當圓柱體來算。生3:把水壺裝滿水,然后把水倒進量杯里,能算出水壺的容積。這就很按近水壺的體積了。生4:密封水壺,沒在水里,上升水位的體積就是水壺的體積,這是曹沖稱象的變異。
這樣的引導,使文章中抽象的語言文字具體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曹沖稱象的具體方法和步驟,在這里,將語文、自然科學和寫生寫作觀察等交融在一起,有效拓展,更能體現大語文觀的魅力。
大語文觀下的小語教學,問題從學生中來,在學生中解決,教師不妨把“生成”過程給學生。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思維方式,這種差異正是孩子間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生長點,是難得的教學資源。
總之,大語文教學的追求,要有敏捷思維能力,要有一目十行快速獲取信息能力,要有善于辭令的口頭表達能力,要有下筆千言的寫作能力,努力讓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接軌,讓學生發展個性,進而成為能適應時代需求的知識健全的新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