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由于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維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差異,因此,不同的學生身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性。針對這種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如今我們開始大力倡導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分層教學理念。在本文中,筆者結合自己在物理教學中的一些實踐體會,總結了幾點有效開展物理分層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分層教學理念下挖掘出自身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分層教學;個體差異性;個體潛能
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其中,高中教育普及的程度越來越高。正因為如此,如今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在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意志品質等多方面的差距也日益加大。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統一化教學越來越表現出很多的不足之處。因此,如今我們開始大力倡導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即分層教育理念。在分層教育理念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針對這些差異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以便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獲得進步和提升。物理學科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而物理學科向來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聞名。進入高中階段以后,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更容易出現分化,一些學生甚至在剛進入高中階段,就出現聽不懂課的問題。由此可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十分必要。
一、對學生進行分層
在分層教學模式中,對學生進行分層是第一個步驟。在很多教師看來,對學生進行分層無非就是依據學生的考試成績把不同的學生分到低中高三個層次進行學習。事實上,這種機械的分層方式不但不會對分層教學的有效開展起到積極作用,反而會出現一些負面影響。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層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么幾個問題:首先是參照各個標準實施多元化分層。在多元化分層中,教師除了要參考學生的學習成績外,還要將學生平時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納入到參考的范圍,根據這些多元化的參考標準,把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A層次的學生一般是那些對物理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意志較為堅定,具有較為突出的思考理解能力的學生,這部分學生也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優等生。B層次的學生主要包括那些學生成績、學習興趣等搖擺不定、時好時壞,始終處于中游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往往被稱為中等生,并往往在班級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一般都在50%以上。至于C層次的學生,就是指那些缺乏學習興趣,知識基礎較為薄弱、意志品質不堅定、總體學習成績始終處于底層的學生;其次,分層要注意動態化。在參考了多元化標準把學生分成了ABC三個層次以后,并不代表這種分層就會一成不變。相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發展情況,進行階段性的層次調整,這樣做,可以使得學生能夠始終處于最有利于他們個體發展的層次;最后,要注意分層的隱含性。在分層教學中,根據各個參考標準把學生分到ABC三個層次,這種層次的劃分只需要教師做到心中有數就可以了,而無需向學生進行公布,這樣可以避免損害學生的自尊心,減少學生的心理負擔。
二、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教學目標是我們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指向燈,教學目標確立的合理與否,會直接影響教育教學活動的效果。在分層教學模式中,我們應該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實際對教學目標進行恰當的分層。對教學目標的合理分層可以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擁有一個符合自身實際的目標,使得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一個明確的努力方向,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探究《機械能守恒定律》時,我們就可以根據ABC三個層次學生的實際確立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對于C層的學生,只要求他們在直線運動下探究機械能守恒定律,并且探究的范圍主要局限在理論探究的層次;對于B層學生,則要求他們在曲線運動情況下探究機械能的守恒定律,這里的探究活動就需要用到微分的觀念和極限的思想,這顯然要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對于A層學生而言,則要求他們在存在彈性勢能的情況下探究機械能守恒定律。這一目標是本節知識的最高目標,對于B、C層的學生來說要想實現它過于勉強,因此,可以不對他們做出要求,而對于A層次的學生而言,要想實現這個目標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并且需要充足的探究思考時間,因此,這一目標可以把它放在課后的“興趣小組”來進行。這種教學目標的分層,其理論依據是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在學習過程中,所確立的教學目標略高于學生的現有水平,而處于學生的潛在水平中,使得學生在主觀努力和教師引導的幫助下可以實現的教學目標。這種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目標的確立最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能,因此,也最有利于學生的個體發展。
三、課堂提問要分層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通過提問,學生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對于問題的觀點和看法,而教師也能夠從學生的回答中及時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根據這些信息對教學策略進行及時的調整。總之,通過課堂提問可以有效推動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得教學活動效果大增。然而,在傳統的物理課堂上,很多教師的提問面臨的對象往往過于狹窄,大多數都是集中在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身上,課堂提問幾乎已經成為了教師和少數幾個學生的互動途徑,而其他大部分學生都被排除在課堂提問環節之外。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提問現狀,我們的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對提問進行分層,以便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在提問的環節中有所發揮。如圖所示:一個滑塊m放在斜面M上,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題目從不同的角度來使得問題具有一定的層次性:現在假設斜面M較為粗糙,其上面的滑塊m不發生移動,問題一: m對M的合力怎么計算?問題二:倘若給 m增加一個垂直向下的力,那么滑塊m會不會發生移動?問題三:要想使得滑塊m加速下滑,這個加速度怎么求出來?這三個問題顯然是按照由淺入深的、由易到難的方式來提出,這樣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可以使得班級中A、B、C三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所發揮。
四、布置作業要分層
作業是教學活動的補充和延伸,是學生鞏固舊知識,獲取新知識的重要途徑。然而,進入高中階段以后,物理學科的作業完成情況往往非常不樂觀,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抄襲作業的現象不在少數。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教師的監管存在問題,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教師布置的作業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很多學生都反映,之所以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很多時候不是不想做,而是不會做。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不能再按照過去的思維用一套作業來要求所有學生,而是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布置作業的時候注意分層。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主要給他們布置課后練習等基礎性的作業;對于B層的學生,除了要完成課后基礎性的作業外,也可以配上一些少量的帶有提高性質的課后習題;而對于A層次的學生,作業就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后練習和課后習題上,而是要注意給學生布置一些更加靈活的,具有一定綜合性的作業,這樣,才能夠使得A層次的學生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沒有了“大一統”的作業形式,可以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完成既定的作業,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也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自身能力的鞏固和提升。
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分層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操作中更加復雜,對于教師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物理教師,要想在物理教學中有效開展分層教學模式,一定要通過各種途徑來提升自己分層教學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水平,使得物理學科在分層教學模式下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使得每個孩子在分層教育模式的促進下都能夠“閃閃發光”。
【參考文獻】
[1]蔡琳輝.分層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7年第1期
[2]閆俊華.高中物理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年01期
[3]郭喜滿.改進教學方法 為每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分層教學、異步達標初探[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年09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田家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