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自主學習理論的指引下,我們的課程標準也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和學習方式作為我們開展課堂教學的重要核心。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的許多以“自主學習”名義所上的音樂課來看,總覺得教師在理解“自主學習”這一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那么“自主學習”理論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應該如何更加合理的體現(xiàn)呢?帶著這樣的思考,在日常的教學中本人做了許多相關的實踐探究,現(xiàn)將一些實踐與思考做一個小結,與大家共勉。
【關鍵詞】自主學習;教材重組;自主提問;異步性
一、“自主學習” 的理論精要
自主學習理論是一個綜合性理論,這其中至少包括了瑞士教育家皮亞杰的“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知識不是教師傳授得到的,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的“結構主義”理論(教學的根本目標在于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應得出的結論和規(guī)律性知識,使學生牢固掌握學科內(nèi)容,盡可能使學生成為自覺且主動的思想者);美國教育學家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只有學會如何學習和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只有意識到只有尋求知識的過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養(yǎng)的人——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人格、具有創(chuàng)造力并能適應時代變遷);“元認知”理論(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知識結構,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體驗,使學生從意識到行為都真正做到主體化從而確保學生的學習主題地位)。從以上幾個理論的核心要義來解釋自主學習理論,我覺得至少應該包含自主需要、自主學習、自主合作、自主建構和自我發(fā)展,這才是自主學習理論的精要所在。
二、“自主學習”的深度思考
基于前面所講的有關“自主學習”理論的精要,結合各位理論大師對“自主”的認識與闡述,再和我們目前的音樂教育現(xiàn)狀做一個簡單的類比,特別是在研讀過郭聲健教授的《美國音樂教育考察報告》一書后,筆者對于我們目前所提倡的“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做出了深度思考:
1.教學內(nèi)容誰在做主
這個問題看似很普通但卻非常有思考價值。仔細想想我們會驚訝的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材幾乎如出一轍,教學內(nèi)容也幾近千篇一律,教師上課的內(nèi)容除了教材還是教材,教材就是教師心目中的唯一。但問題是教材代表了誰的意愿?教材上的內(nèi)容是不是受教育者必須且唯一要學習的內(nèi)容?教學內(nèi)容的選定是否考慮過受教育者的“自我需要”與“自我構建”?
2.教學目標誰做主
關于教學目標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首先是教輔用書給使用教材的教師們頭上套上了一個“緊箍咒”,于是教師們在備課的過程中幾乎無一例外照搬教材編寫者的意愿,只要是相同的教學內(nèi)容幾乎看不到不同的教學目標。其次是教師在給自己的教學定位目標時也很少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這些目標的定位是否達到學生“自主”?是否關注了學生的“自我需求”與“自我發(fā)展”?是否考慮到了受教育者的“異步性”?
3.問題設計誰做主
我們教學服務的對象是誰?他們對于同一首音樂作品的感受一樣嗎?面對同一首音樂作品他們發(fā)現(xiàn)的問題以及興趣點一樣嗎?教師的問題設計是服務于自己的教學需要還是服務于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目前我們大部分教師對“讓學生參與教學”的理解和認識仍然停留在讓學生聽、讓學生唱、讓學生討論之類的活動上,這些做法在音樂課堂上其實還是比較非常表面化的,筆者認為真正的深度參與教學應該是能充分考慮到學生需求,讓學生成為教學設計(內(nèi)容選定、目標確立、問題設計等)的參與者。
三、“自主學習”的大膽實踐
從以上關于“自主學習”理論的認識和目前教學活動中與“自主學習”有駁的教學行為的反思中,筆者覺得要真正的在課堂上發(fā)揮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自覺性性和能動性,教師必須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讓學生全過程的參與到教學內(nèi)容的選定、教學目標的設定和教學問題的設計中去,讓學生做教學過程的管理者。
1.學生參與教學選材——教材只是個例子
要讓“自主學習”的精神在音樂課堂上真正實現(xiàn),我認為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學生參與到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來。在讓學生參與進來之前,教師應該對這樣的做法有一個理性的認識:教材不是唯一,教材提供的教學內(nèi)容并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地區(qū)、更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學生,教材對于學習個體知識的掌握和接受而言,它只是一個例子。
在這樣的意識指導下,我曾在我的教學中做過這樣的嘗試。當新生入學時,音樂課上我并不急于教授新的內(nèi)容,而是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的目錄,讓學生發(fā)現(xiàn)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以及教學內(nèi)容的內(nèi)在關聯(lián),然后讓學生選出八到十個自己非常感興趣的課題,在教學活動中就以這些課題展開進行教學。除了選出教材上學生感興趣的課題外,我還讓學生在經(jīng)過相互討論后寫出教材之外的自己比較喜歡、比較關心的音樂課題,滿足學生的“自我需求”。幾乎所有的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顯得非常積極主動,也提出了非常好的音樂課題。比如高一(2)班就有好多學生希望了解“侗族大歌”;高一(5)班大約有一半的人非常希望了解“流行音樂”等等。
其實這兩項工作所收獲的兩部分教學內(nèi)容正好可以看做是教材內(nèi)容和校本教材的完美結合,這樣的作法即尊重了教材,又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了學生在“自我需求”方面的能動性,兩部分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都很好的體現(xiàn)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自主”性以及他們自身對事物了解的“異步”性,很好的照顧到了學習個體之間的個體差異。
2.學生參與問題設計——騎在牛背上放牧
水墨畫大師李可染的大作《犟牛圖》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畫面表現(xiàn)的是牛與牧童的對抗,在感嘆于李可染精湛的畫技的同時也引發(fā)了我對教學的思考:我們的音樂教學又何嘗不是教師與學生的對抗呢?明明是學生不敢興趣的話題和作品,我們卻非得一個勁兒的塞給學生,這樣作法與《犟牛圖》中的牧童有何異樣?牧童為什么不把手中的鼻繩扔掉騎在牛背上放牧?我們的教學也是如此,聰明的教師就應該成為騎在牛背上放牧的牧童,讓學生和牛一樣“自由覓食”。
對于每一首音樂作品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不同的認識,既然如此,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在問題設計和問題交流時充分估計學生的感受呢?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作出了以下兩種實踐:首先,在備課設計問題之初我摒棄以往“教師為主”的做法,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的設計,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比如在教授《芬蘭頌》一課時開始采用的問題設計均是以我為主,但課堂教學氣氛卻相當沉寂,于是我開始重新考慮:圍繞著這首作品羅列出了諸如“作品的題材”、“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寫作背景”、“芬蘭的人文風情”、“音樂是如何對芬蘭進行歌頌的”、“你最喜歡作品的那一部分”等等近20個問題,讓學生聽完音樂后自主選擇他們想了解的問題來進行交流和講解,實踐下來發(fā)現(xiàn)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高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
其次,在備課之初我就查閱大量和作品有關的資料,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問題全部熟記于心,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開放式教學。當我把音樂作品呈現(xiàn)給學生后,我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自己列舉關于作品他們所感興趣的和想要了解的問題,然后我再根據(jù)他們關心的問題進行講解。比如在欣賞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時提出的問題也是各式各樣的。比如有想知道“為什么叫幻想交響曲”的,有想知道“標題音樂的標題與音樂內(nèi)容究竟有什么關系”的,有想了解柏遼茲生平的,也有學生提出“柏遼茲和斯密蓀小姐有沒有結婚”等等,當我們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實際已經(jīng)讓學生對作品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了,那我們的教學目標也自然而然達到了。
通過以上大膽的實踐我發(fā)現(xiàn)做為一名音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盡可能去做騎在牛背上放牧的牧童,不要以自己的思考代替學生的思考;不要以自己的認識代替學生的認識。高明的教育者應當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需要,在滿足自身需要下的教育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才能切實調(diào)動學習者參與學習的能動性與主動性,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省震澤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