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課是指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以生活為基點,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找尋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從而實現學生從消極等待到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模式。它要求在教學中以建立生活為圓心的“生活磁場”,以生活為主題統籌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遵循“生活——課堂——生活”的流程。惟有如此,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顯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強大力量。
【關鍵詞】生活化;思想政治;新課堂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學科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其理論性比較強,這使得學生很難真正走近這門學科,并產生共鳴。為扭轉這一尷尬的局面,回歸生活便成了此次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最強音。回歸生活,通過生活煥發教育的力量,思想政治課才能真正實現其育人的功能。
一、創建生活化思想政治課堂的意義
1.有利于更好地實施思想政治課的育智功能和育人功能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最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便是知識作為一種外在的東西強行地被賦予給學生,因而難以保持長久的生命力。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課堂,強化生活環節,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抽象的理論、觀點以更加自由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使新的認知與其原有的情感體驗發生碰撞,把外在的道德認識納到自己的經驗體系之中,從而真正將教師的空洞說教內化為學生發自內心的需要,增強他們對知識的篤信和認同。
2.有利于建構真實、民主、探究、互動的政治新課堂
在生活化的政治課堂中,學生首先被當作生活中的人來看待,他們和教師同樣作為生活主體參與課堂,教師和學生之間不再是征服與被征服,灌輸與被灌輸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民主的人與人之間充滿人情味的對話與交流。這樣學生就有了被尊重的滿足,沉睡心底的主體意識被不斷喚醒,就會很自然地流溢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與態度,主動產生想學習要學習的愿望。
3.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品質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課堂把學生的個人生活,社會生活搬到課堂中來,主張在生活中學習并成長,學生不必每天被禁錮在書本和教室里,而是盡可能地實現和生活的結合,在生活中,他們的頭、手、眼、嘴都被解放出來,這樣思維具有了較大的思考自由度,創造的潛能能夠得以充分的發揮,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所謂“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二、生活化思想政治課堂實施的策略
1.教學理念生活化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課堂呼喚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全新模式,因此,教師不妨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將“對話”引入課堂,在對話教學中,師生可以在平等的基礎上充分展開互動,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覺得自己被尊重,才會放下思想包袱,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習的興趣才會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思維的潛能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比如,在教學中,我經常利用音樂、笑話進行課堂導入,使學生消除緊張和戒備心理,以更加輕松的狀態進入課堂,能更加自如地展開課堂交流、互動,這樣民主的氛圍十分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持續生成。
2.資源開發生活化
在生活化的政治課堂中,教師應該反思過去的課程意識,改“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死書”為“教活書”。可以說,教師能否正確認識課程資源并能夠準確開發和利用對于新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以現行教材為例,新教材直接以《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生活與哲學》《文化與生活》作為4個必修課程模塊的標題,既強化生活與課程的聯系,又凸顯“生活化”的主旋律,說明學生所要接觸的課程內容和我們面對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課程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親近課程,就是親近生活本身,從而拉近了書本和學生的關系,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再從教材內容上來看,新教材圖文并茂、異彩紛呈,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做了諸多調整,逐步實現了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深奧的內容淺顯化、枯燥的內容趣味化,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作為最重要的人力課程資源的政治教師,應該改變單一的知識傳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力圖找到教材知識的生活支撐點,開發和利用書本中的生活資源,使課堂不再囿于狹窄的教室里,學生也不再被束縛在純粹的文本中,實現課內教學課外化、生活化,用生活的手段引導學生去體驗、去踐行、去分析、去質疑,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生活,逐步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3.教學手段生活化
為了順利完成課程設置的具體目標,較好地實現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會采用一定的方法來組織教學。教學方法選擇是否恰當,對教學效果的達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一個合適的教學方法,往往令課堂大放異彩;而一個糟糕的教學方法,往往則會令課堂聽取“鼾”聲一片。因此,在回歸生活的思想政治課堂中必須努力找到實現生活、再現生活的教學方法。
例如:情境教學法通過有目的地創設生動、形象、具體、真實的場景,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主動投入學習過程;案例教學法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呈現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立體的學習環境,給他們的學習留有足夠思考、探究、合作的空間,從而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而探究教學法則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從而完成對預設教學內容的主動建構。
可見,將生活引入課堂,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生活化便成為政治教師教學實踐的必然選擇,相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一定會走出“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從“山窮水盡疑無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創造宣言全集》(四)[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湖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