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沖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師本文化與生本文化之間的沖突;第二,生本的“認知”和“思維”的沖突;第三,文本文化和生本文化的沖突。
在小語教學中師本文化與生本文化之間的矛盾是沖突的源頭;文本是沖突的載體,生本的“認知”和“思維”沖突是我們課上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在小語教學中激發學生認知和思維矛盾的沖突,可以促進孩子的深度思維,激發學生情感進一步投入,達到小語教學的最高境界。
一、師本文化與生本文化的沖突
(一)教師要同步跟進,學生要個體自由
小學教育,對教師的評價,更多的是看平均分,有了平均分,平行班級橫向比較一目了然,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為榮譽而戰,有時候面對班級整體,要求整齊劃一是不可避免的,但其結果便是創新教育的缺失。
小學生希望“我行我素”,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想怎么答就怎么答,取我所需,還我本真,總想小語課上能有足夠的空間,足夠的自由。老師給學生們自主學習的適度空間,他們對學習會保持濃烈的興趣。
(二)教師想扣住教材主題,學生想表現真實多元
教師的教學工作總想緊扣住教材的方向,實施情感教育,教師常常不能擺脫成人情感思維。
小學生正處在情感發展的高峰,作為教師要與學生情感融合,這樣學生的情感體驗才有基礎。不同的性別,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維方式讓小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多彩。尊重學生文化的多元是實施現代素質教育的基礎之一。
(三)教師崇尚功利的結果,學生渴望發現的過程
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教師往往走捷徑,考高分,快成名;很多時候忽略了小學生探索發現的心理需求,崇尚“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捷徑,生動過程變成了枯燥的背誦,甚至要字字參考標準答案,生怕考試時扣分。
小學生渴望探索發現的新奇和挑戰的樂趣,這是他們智力成長的迫切需要,也是他們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盡管這個過程可能面臨著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可能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卻一無所獲,但這個過程是必須的,它小學生學習、生存、生長所必須經歷的。“海邊的孩子不嗆幾口海水是長不大的。”
二、文本文化與生本文化的沖突
(一)主題解讀的矛盾沖突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部分教材的主題思想就存在著矛盾沖突,文本內容、情節、思想就在矛盾沖突中逐步展開,并逐漸清晰,最終明朗。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教學的引領者,就應該緊扣這個看似充滿矛盾的主題組織教學,達到“綱舉目張”的教學效果。然而,學生往往因生活經驗和個人體驗的欠缺,不能和文本主題產生共鳴。
(二)人物識讀的矛盾沖突
小學語文教材中存在著許多激烈的矛盾沖突,特別是寫人的文章,其中的矛盾沖突更加突出。抓住人物沖突,解讀文本,往往就能起到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果,讓學生對人物的認識更加深刻。在這個過程中,設計相應的聽、說、讀、寫方面的訓練,學生會更感興趣,效果會更加明顯。
(三)語言品讀的矛盾沖突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詞句是作者獨具匠心打造的,讓人回味無窮。如果在課堂中,捕捉這些詞句,挖掘其中隱含的特殊內涵,引導學生欣賞,能提高學生閱讀感悟能力,能提升學生作文時遣詞造句的水平。這些好詞佳句,在孩子的眼里,未必就能理解,你認為是“佳句”的,有時他們認為是“假句”,這是生本與文本矛盾的體現之一。
三、生本的“認知”和“思維”沖突
課堂上,孩子們帶著問題認真研讀了課文,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討論,把描寫人物高尚精神之處逐條逐句都找出來了,大問題似乎是解決了,但從他們的表情和語氣中找不到那一份幸福和喜悅,更找不出那一種體驗的快感。
如何來突破學生認知和思維的沖突?現以《鞋匠的兒子》閱讀教學片斷為例進行說明:
“林肯說:‘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永遠無法像我父親作鞋匠那樣做得那么好。’”
師:讀了這段話,你感覺林肯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1:我感覺林肯很尊敬他的父親……
生2:我感覺林肯是個冷靜的人,他面對名門望族的“傲慢”與“羞辱”,他沒有憤怒,能像中國晏子一樣巧妙化解,并進行反擊,很了不起的。
生3:我上網時發現加拿大外交官朗寧在競選省議員時,因幼年時吃過外國奶媽的奶水而受到政敵的攻擊,說他身上一定有外國血統。朗寧機智地回擊說:“你是喝牛奶長大的,那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統了!”駁得對方無話可說。這兩個人反駁的方式有明顯不同,林肯是認可,而朗寧用對手的推論反擊對手。
生4:我認為林肯的話中有話。他說:“我知道,我做總統永遠無法像我父親作鞋匠那樣做得那么好。”用中國話講不就是讓不聽他話的人穿“小鞋”嗎?他軟中帶點硬,怪不得得來的是那么多的贊嘆聲呢!
林肯的話,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解讀,不必急于肯定與否定,延伸拓展文本,品教材資源風味。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材的選擇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中心,聯系現實社會,重視學生熟悉世界的經驗,拓寬學生的視野,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這就為個性化的語文閱讀創造了條件。我們經常可以從文本中找到個性化語文閱讀活動的廣闊空間,使學生在掌握課文原有的語言材料和思想內涵的基礎上,以借用、模仿、延伸、擴展為契機,使心智技能、語言技能的訓練因范本可資借鑒而效益倍增。教材中表現的精彩生活和精湛的表現形式一旦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融為一體,就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感悟和無法重復的生命體驗,巧妙地解決了認知和思維的沖突。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