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學校教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凸顯數學教學研究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怎樣才能通過數學教學研究,促進教學質量提高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學習理論,更新教育觀念,以適應改革新發展
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我的教育理想》一書中說:“勤于學習,充實自我,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礎。”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一名省實驗小學教師,首要一點是,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更新教育觀念,把握教改方向。一是要學習新課程改革綱要;二是學習上級有關教育工作會議文件精神;三是學習教育報刊上具有導向作用的重要文章。四是學習教育名著,向名家、同行、網絡等學習。學習形式要做到五個結合:一是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二是理論輔導與課堂教學研討相結合;三是理論學習與教學經驗交流相結合;四是校內特邀專家講學與外派學習相結合;五是學習與考核相結合。堅持計劃性、實效性,突出指導性,杜絕形式主義,唯學習而學習的傾向。通過學習要準確領會其精神,切實認識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及其要求。找出本人與改革形成的差距,增強改革的緊迫感和自覺性。通過學習,吸取營養,豐富自己,真正確立“以人為本,以教育為本,以服務為本,以創新為本,以發展為本”的新理念,正確把握數學教學的特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確立專題,加大研究力度,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數學教研首先要抓好以“教學五認真”為內容的常規教研活動。主要采取以下四項制度:一是業務能力考核制度。每學期都要根據學校實際組織一次分年齡檔次的封閉式限時教師業務能力考核。內容包括:課堂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評價,說課,單元測試命題,解題能力等。二是集體備課制。為增強集體備課的時效性,凸顯集體備課優勢互補、互動的功能。在集體備課時注意四個環節:獨立備、集體備、修改備、總結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促進學生發展。三是課堂評優制度。每學期都要參與學校開展的不同類型的評優課,特別是青年教師評優課,不斷積累課堂教學經驗,促進青年教師不斷成長。四是經驗論文評優交流制度。根據學校實際,每學期開展多層次經驗論文評獎交流、學校數學經驗論文評優,參與縣市、省級等論文評選交流。其次根據學科特點和教師實際,確定切口小、操作性強、有研究推廣價值的專題,制定計劃,積極進行研究,要把專題研究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及時積累資料,總結經驗,發揮專題研究實際效益,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研究雙豐收。
三、注重過程,加大質量監控,深化評價體系改革
1.注重過程質量監控
要做到三控:一是自控:根據課堂標準,從教材、學生的實際出發,認真落實“備課—上課—作業—輔導—檢測—反饋—矯正”的常規,同時面向全體學生,不斷研究,改進教法,使每一個學生有所為。關注學生的發展,還要研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對教學關鍵點進行自我控制,調節教學行為,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二是互控。在年級備課組中,通過教研,互相聽課,以學生測試中反饋出來的問題,以單元為單位,以知識點、能力點為監控目標,尋找“教”的問題,互相取長補短,調整教學策略,制定相應的教學措施,進行有針對性補救,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標。三是調控。一是通過對教學質量抽測聽課,檢查作業、備課等,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質量分析,督促教師改進教學;二是教師自身要經過自我反思,分析自己教學行為,不斷調整和改進教學。
2.深化評價體系改革
一是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師生素質全面提高。因此,在教學改革中,要著力優化教學評價,著眼于評價的發展性。二是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要重視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要關注教師的從教態度、責任心、改革熱情、教學理念、教學成果,進一步確立評價指標,不斷完善“教師自評,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三是要重點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的目的是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學業評價,而且發現、發展了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避免評價的片面性,增強了評價的客觀性,全面性,真正體現教育評價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真正獲得發展性教學評價的巨大教育力量和教育價值。
四、加強培訓,刻苦礪練內功,培養出科研型教師
教師隊伍培養的具體做法是:合理分類,多重目標,典型引路,因材提高。采取如下措施:
1.實行六項機制,加速培養步伐
一是實行數學備課組公開教學報告制。以備課組為單位開展“備—說—上—聽—評”的每周一課制,要求提前兩天向教導處報告,由教導處派專人聽課;二是校級公開課教學申報競爭機制。校級公開教學采取在個人申報的基礎上競爭上課;三是名師展示課指派制。每學期將邀請外地,名師來校講課,同時也制定本校名師同臺“獻技”。四是課堂教學開放制。每學期都定期組織課堂教學“開放日、周”活動,向教師開放,向家長開放,向校外兄弟學校開放;五是骨干教師去外地進行理論與實踐培訓,主要是提升教師科研水平;六是“導師指導制”,實行名師指導“結對”承包培養,提升教學教科研能力。給每位教師營造寬松、和諧、自主發展的空間和提供發展的平臺,以加速名師、骨干教師培養步伐。
2.借助電教媒體,提高運用能力
一是組織學習電教理論,提高電教科研水平;二是開展電教基本功培訓,掌握電教媒體使用方法;三是舉行課件制作評優比賽。這樣既促進教師自覺使用電教媒體,也培養了教師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運河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