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語文試題在大家的期待中落下神秘面紗,一如既往地接受著多方面地解讀、評價,各路專家,一線教師,見仁見智,正是這些反饋讓高考試題的命題不斷走向成熟并日趨完善,本人從教學角度出發,結合高三的復習備考,談談對于高考試題的一些看法,希望對高三的有效復習備考有些幫助。
今年試題緊扣考試說明,試卷總體難度較去年明顯降低,在試題選材、題型設置、考點安排、題干表述等方面以平實為主,稍有變化。考點不偏,提問不刁,回歸課本,結合實際,梯度合理,務實不折騰,堅守中有突破,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正道,贏得考生和一線教師一致好評。
一、2012年江蘇高考試題評析
1.平實而不乏靈動,堅守中有所創新
不變的字音成語考查,變化的出題方式。字音四組多音字和12組同音字,一改多音字和形近字霸占一方的局面。成語題改變了以往的給四句話,包含四個成語的老路子,通過創設了語境,設置近意辨析選項,這種新題型非常好,符合了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有效遏制題海戰術,傳遞一個積極信號,有望演變為一種趨勢。
古詩文鑒賞在選材方面略有變化,這些“正統詩人” 諸如李白、杜甫、岳飛、辛棄疾等,那些體現國恨家仇、邊塞戰爭、懷才不遇的傳統題材或許為考生所熟知,今年詩詞鑒賞比以往更注重個人情感的體驗,誰說花間詞派就不能上高考,不如來個避重就輕,非主流。
連續三年考了論述類文章,不同的是今年選取英國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雜文《笑的價值》,有點不敢茍同,去年魯迅雜文讓人心有余悸,今年干脆跨國,思維差別更大了。難度可想而知。
2.強化理解能力,弱化技巧考查
高三復習到底在做什么?知識的記憶鞏固,技巧的演練,模式的熟知?語文教學變成背加默也就不足為奇了,語文教學正走向一條萬劫不復的死胡同。綜觀整張試卷,從主觀題到詩歌鑒賞再到文學文本閱讀, 提干設問沒有劍走偏鋒,故作深沉,毫不為難考生,答案設置你用到了多少”錦囊妙計”,而當你看懂了,理解了,答案又很簡潔明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可喜的變化,高考命題組已經注意到,語文教學的弊端一覽無遺,這是一次次鏗鏘有力的回應,是一次擲地有聲的宣言,對考試者終身發展需求的正視,對新課標綜合能力的重視。實乃師生之幸,萬民之幸!
3.重視課本回歸,淡化熱點關注
去年的高考對于熱點的關注達到空前,一定程度上讓學生“走出了課堂”,誤以為抓住了社會就贏得了高考,事實證明,舍本逐末定然收效甚微。語文考試本應實實在在考查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任何花里胡哨,不靠譜的”創新”只會無形加重考生的負擔, 有限的復習時間,名句背誦大海撈針,文學常識漫無目的,完全靠死記硬背,結果往往是徒勞,不背會后悔,背了更后悔,矛盾糾結啊,消磨的是斗志,挫敗的是銳氣,還需碰運氣。今年的試題給了大家信心,讓他們有勞有所獲的成就感,文言文閱讀淺顯易懂,沒有哪一年如此貼近課本,名句默寫更是不偏不難,即便是課內的名句,也沒有刁難考生。
4.作文訓練有體系,講評有層次
今年高考作文是近些年來難得叫好的文章,提示語通過選取三句考生耳熟能詳的名句給大家立意方向,極大地優化了提示語的作用,給考生充分發揮空間,故高分的作文多于往年。
三個角度:濃濃的親子之情,一種擔憂與關愛;熾熱的家國之情,一種憂戚和摯愛;博大的人類之情,一種憂患與至愛。題材有大小之分,考生只要結合自身生活經歷,有著自己獨到的感悟和理解,都可獲得高分。
關系型話題考查思辨,有效防止宿構,不錯。 “憂與愛”是一個關系類命題。考生寫作時不能拋棄任何一方,顧此失彼,但可以有所側重,突出其中之一。能夠闡述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為最佳。具體說,”憂”是”愛”的一種體現,是愛的一種表現方式;有愛才有憂,因為有愛,所以才會有憂,且愛之深,憂之切。二者存在著一種因果關系,且是辯證的統一體。憂中有愛,愛中顯憂,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無法隔離。
二、 感悟備考得失
高三經歷兩輪細致的復習,綜合了比較多的訓練。思路明確,措施得當:從專題到考點,由課本至課外,從基礎到方法,按部就班,不瘟不火,有收獲,也有失落。
1.語文備考備什么?以什么為綱?有沒有捷徑?怎樣消除備考盲區?
2.重過程,講方法,復習中,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和復習方法的建構。抓錯誤點、失分點、模糊點,剖析根源,徹底糾正,向效率要成績。
3.試題訓練是必需的,但是不能陷入題海。要關注現實,更要重視基礎,建立自己的學習錯誤檔案,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4.作文教學系統復習不可缺少,訓練張弛有度,講評區分層次,堅持素材積累,內化材料,個性化運用。
既然試題是猜不著的,即使猜著了也拿不到分。少做題,多讀書,多思考。在踏踏實實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培養語文基本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勤于思考,關注生活、社會、人生。這才是正道,根本。
有人說過: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引領著另一個或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過程。也許我們始終只能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徘徊,也許我們的出發注定不能夠到達,但我想,出發的路上帶著一種責任,懷揣感恩,心存敬畏,或許沿途中奏響的生命之歌正詮釋著另外一種方式的到達。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冠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