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學科中進行“非指示性”教育,是2000年的事。在經歷了13年靜態的、預設的指示和灌輸后,我決定改變教學方式,由教師主宰轉向學生自主,由指示轉向對話,師生間互為老師,相互教育。
我利用寒假,對“非指示性”語文閱讀教學做了較為充分的醞釀和策劃。開學不久,恰逢學校組織一次教學研討會,我向本校及聯誼學校的教師亮出了“非指示性”課例《荷花淀》。聽課教師平靜的心頓時不平靜起來,有的大聲叫好,有的極力反對。之后,我又逐漸將“非指示性”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概括為“二不”“四自”:不指示學習目標,不指示問題答案;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二不”意味著教師靜態的預設和指示的結束,“四自”意味著學生主動生成的開始。
于是,我的課堂成了春天的小溪流,不時激蕩出生命的活力。
初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后,鄭雄同學說:“讀完這首詩,覺得自己十分幸福,覺得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十分美好。”王晶鑫同學說:“我感到了生活是如此美好,可以和每一個人分享快樂。”管宇同學說:“全詩不長但字字句句都透出一種溫馨,一種真情。讀過之后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放松感覺,活著真好。”
一個個精彩的場景,讓我感到了學生生命的涌動和成長,于是更加信服王尚文先生的話:“教師的心靈未必比學生高尚,教師的人格未必比學生高貴,教師的能力未必比學生高強。”一旦啟發了學生的生命自覺意識,學生就有可能自主、自覺、自由地成長。
“非指示性”教育,意味著教師的平等參與;也意味著教師的積極引導;還意味著教師自身的提高和成長。這種教學,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蘊、語言底蘊和教學機智。
“非指示性”教育,也讓我在尊重、信賴學生的同時,得到了學生的尊重和信賴。我的學生很喜歡上我的語文課。他們把語文課當做一種享受,因為課堂上有自己的主動參與,能聽到同學的精彩發言,又能聽到老師精心準備的發言。
有些理科成績出色而語文成績稍弱的學生,經過“非指示性”課堂的熏陶,語文興趣馬上提高,于是一位同學在隨筆本里感慨:“學理科的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愛上了語文。”
我還影響到了一些學生的職業選擇。原來不喜歡當教師的,做了我的學生后,畢業時卻認定要報考師范,有的學生還在畢業留言本里說:“希望我能像您一樣,成為學生愛戴的老師。”
我在探索“非指示性”教育的過程中,先后得到了王尚文、李偉健、許連貴、李海林、張定遠、陳鐘梁、王榮生等前輩與專家的鼓勵和指導,使我有了不少長進,少走了一些彎路。王尚文先生評價說:“鄭逸農老師為首的‘非指示性課題,必將在中國現代語文教育乃至全國教育界掀開新的一頁。‘非指示性的理念應當在教育,應當在我國整個精神文明建設中推廣實踐,做出成就。”
我搞“非指示性”教育,絕不是為了嘩眾取寵、為了個人的名利,而是出于對學生個體生命的尊重、出于我對教育的熱愛。我覺得我的生命是和學生聯系在一起的。我的目標是:寧靜為學,寧靜為人,做一名終生與學生相伴的教師。我并不是一個博學的人,但我善于從關注個體生命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教學。當讀到葉瀾教授的“生命·實踐教育”時,我驚喜地感覺到,我的探索方向是正確的。我將在關注、激發學生生命活力的同時,發展自己的生命創造力,在專家的指引下,和課題組的老師一起,繼續修正和完善“非指示性”教育,讓自己和“非指示性”教育共同進步,一同成長。
“非指示性”五讀教學法
1.激趣導入
2.初讀與表達——“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
3.再讀與探究——“用自己的眼光去探究”
4.三讀與運用——“用自己的知識去運用”
5.四讀與創新——“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
6.五讀與歸納——“用自己的智慧去歸納”
7.布置課外綜合性典型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