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道有
曾參加過一次同題異構(gòu)的教研活動,觀摩了三位老師執(zhí)教的老課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有趣的是三位老師同時把修改作文的方法作為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這樣處理與課后練習第三題有密切的關系。這道題是這樣的:“讀了課文我很受啟發(fā),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寫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體會。”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師用書》也把它作為本文的教學重難點。豈止是這三位老師,后來我上網(wǎng)搜索時,發(fā)現(xiàn)網(wǎng)上絕大部分的教學設計都大同小異。筆者以為,這樣處理是值得商榷的。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被安排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第七單元,該單元的主題是“成長的故事”。該文是肖復興在1992年為紀念葉老先生所寫,文中回憶了1963年葉老幫他修改作文和邀他作客使他受益匪淺的成長經(jīng)歷。修改作文是課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的內(nèi)容,它只是肖復興表現(xiàn)葉老文品與人品的一個例子。把課文中的一個例子作為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是否妥當很值得深思。按上海王榮生教授的分類,《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當屬“樣本”類選文。正如葉老所說:“教材的性質(zhì)同于樣品,熟悉了樣品,也就可以理解同類的貨色。”他堅決主張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應是怎樣閱讀,怎樣寫作的“方法”,而課文僅是歷練方法的“憑借”。王榮生教授認為“樣本”類選文的教學內(nèi)容,應根據(jù)教師的反省和學生的學情來確定。根據(jù)《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所在單元的主題,以及我的閱讀反省和四年級學情,我以為這篇課文的教學可以圍繞兩方面來展開:一是討論作者如何通過側(cè)面描寫烘托人物的品質(zhì);二是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而三至五自然段有關“作文修改”部分并不難理解,借此進行修改作文的教學可說是舍本逐末。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寫得最好的莫過于描寫爬山虎的兩處句子,這在課文通篇平淡的語言中特別顯眼,可見作者當時對爬山虎印象深刻。學習這篇課文伊始,可讓學生想想作者為何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并找出文中描寫爬山虎的句子,對比這兩處描寫有什么不同,是什么造成了這種不同。然后順勢介紹“借景抒情”的寫法。最后讓學生找一找文中直接描寫葉老的句子,引發(fā)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寫,并嘗試練筆。寫好后可挑選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與原文進行比較,認識兩種寫法的優(yōu)缺點。
認識了借景抒情后,第二課時的教學便可圍繞第一部分修改作文來展開。但教學的重點不應該是修改作文的方法,可從第一課時的教學直接引入,讓學生找找有沒有直接描寫葉老的句子,明確什么是側(cè)面描寫。再讓學生感悟“我”情感的變化,從獲獎到聽說修改時的“莫名其妙”,到乍看之下的“愣住”,到“仔細看了幾遍”后感受到“溫暖”,并由此“樹立了寫作的信心”,其間的脈絡清晰可辨。觸動感情的事總是讓人印象深刻,我想這就是肖復興不厭其煩地寫出葉老對他作文修改的原因,因為這件事對他觸動太大了。這一點也正是本文對單元主題的反映。最后引導學生思考作者詳盡地寫出葉老對自己作文的修改是否有必要,并指導學生進行縮寫。
這樣設計教學,教學重點不是課文的內(nèi)容,當然更不是課文中所運用的一個例子,而是由這篇課文所引發(fā)的怎樣閱讀和怎樣寫作的方法,如上文提到的側(cè)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的對比,抓住關鍵詞語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借景抒情的方法以及縮寫練習等,這才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正道。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我以為正是把課文的內(nèi)容當成了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如教學《火燒云》時,便著力探索火燒云形成的原因;教學《長城》時,便著重了解長城的歷史,建造的原因、過程等;教學《電腦住宅》,便大講電腦的知識……如此教學,根本不是語文課,而是科學課、歷史課或電腦課了。因此,如何憑借課文,依據(jù)學生的學情,確定每篇課文的教學內(nèi)容,應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首先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作者單位:福建省建甌市南雅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