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
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快樂是最大的動力。這是最基本的教育學原理。可是據部分學生反映,現在有些語文課不好“玩”:老師教老師的課——不跟我“玩”、不讓我“玩”。于是,我想:小學生好玩,如果來一個“玩”語文,學生們肯定愛玩。
一、讀——玩味語韻
在中國的教育傳統中,一向推崇的是“樂學”和“學樂”的教育精神,這與人生的本能追求一致,與孩童的天真個性一致。在教學中,關鍵是能否把學習安排得符合學生的天性,讓學生讀有興味。
1.動作表演讀。《歡樂的潑水節》這篇課文動詞很多,這些動詞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過潑水節的快樂。如果生硬地解釋這些動詞會使教學枯燥無味。我設計了“動詞韻律操”讓學生在動一動,玩一玩中掌握詞語。上課伊始我就出示本課帶有動作的詞語:提著桶、端著盆……老師和孩子們邊讀詞語邊做“動作韻律操”。孩子們興趣盎然,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動詞的意思。特別是區分了“灌”和“潑”的不同動作,為下文學習奠定了基礎。
2.情境化朗讀。我首先讓學生讀讀第二自然段,找找傣族人民在潑水節前都做了哪些準備?當學生找到第二自然段一、二兩句后,我采用現場采訪的方式讓生感受傣族人民的“急切心情。”如:走到一位小女孩面前,對她說:“這位傣族小姑娘,你是幾點鐘來的?為什么來得這么早?來,快通過朗讀把你的這種心情表達出來吧!”再走到一男孩面前說:“讓我們來聽聽這位傣族小伙兒來得早不早?”通過生生之間點評,再讀,讀得一個比一個好。又走到一男孩面前采訪:“這位傣族小帥哥,你三更半夜就來到大街干什么呀?”(準備清水)“你是怎么準備的,快通過朗讀告訴大家吧!”這樣自然、貼切的現場采訪,讓學生如臨其境。學生玩得不亦樂乎,課文也讀得有聲有色。
二、品——把玩意象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每個孩子的能力、個性和愿望都是很不相同的,所謂的教育,不是把這些本來不相同的人培養成一個模式,而是讓他們有可能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最好。所以,不要把天性活潑的孩子,井然有序地“綁在”小小的課桌面前,進行統一規范的“園丁式修理”,而要尊重個性,張揚個性,順學而導,進行個性化品讀,把玩文字意象,深刻領會文字的內涵。例如《歡樂的潑水節》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節的歡樂場面。教學時,我抓住重點詞句,引領學生融入歡樂的潑水節,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味傣族人民的激情與歡樂。然后采用朗讀、游戲、采訪等各種方法,誘導學生把自己內心的感受溢于言表。如在學習本段第三句“開始潑水了,大家互相追趕,你拿瓢往我衣領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潑”時,我讓學生圈出這句子中表示動作的詞語,同桌邊讀句子邊做動作,慢慢品讀體會傣族人民是怎樣潑水的。通過動作表演不僅理解“灌”與“潑”的不同意思,更加感受潑水節的快樂、有趣;再通過把“灌”與“潑”調換位置比較、品讀,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確,讓學生學會表達。
潑水節離漢族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如果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基于這點,本人在教學完第二自然段第三句后將傣族人民潑水的視頻片段放給小朋友看,讓學生如臨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當學生沉浸在傣族人民潑水節的歡樂中時,我及時拋出問題:“孩子們,如果你們也在這歡樂的人群中,你還會用什么東西潑水呢?”這時,學生興致倍增,說了許多工具(有水槍、水龍頭、可樂瓶……)。我趁熱打鐵放出音樂《歡樂的潑水節》,讓孩子們在想象中過潑水節,盡情地玩,你想怎么潑就怎么潑,想灌誰就灌誰。老師也加入其中,使課堂變成了潑水節現場。緊接著我出示句式:“開始____________________,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你_____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我們玩得多開心!”讓學生仿照書上句式說話,鼓勵用上不同的動詞。接著,我又采用現場采訪的方式讓孩子們明白“清水”的含義,以及“此時此刻你最想把清水潑向誰,祝他什么?”讓學生興趣盎然地說出自己最美好的祝福,同時也理解了“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意義。
三、寫——玩轉文字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因此,本節課上我留下充足時間指導學生書寫。但識字寫字又是一件乏味而辛苦的事,為了避免識字寫字教學的單調性,在這個環節我努力做到“有趣、高效”,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教學時,我先播放一位傣族阿姨手端一盆水的視頻,打趣地說:“老師也想潑出一桶水給大家,祝小朋友們吉祥如意”,隨機出示“吉”“祥”“幸”“離”“肯”這五個生字。接著引導學生想好辦法識記這些字。如“祥”字是“示”字旁加羊,意思是古人用羊祭祀天地神明,祈求天地神明賜福給他。所以,吉祥就表示幸運、幸福。由于學生年齡小,許多形近字容易混淆,特別會把“辛”“幸”混寫。基于此,本人設計了順口溜“辛苦一點就十分幸福”幫助學生記憶。然后指導學生認真書寫,對寫得好的學生,課件出示“吉祥物”進行鼓勵。
(作者單位:福建省霞浦縣東關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