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松
《新教師》雜志于2012年第4期刊登了《“擬人”還是“移就”》一文,作者曾揚明認為“世界不太和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和平之花”一句,采用了一種叫“移就”的修辭手法,而非“擬人”。筆者對此有些疑惑,特借貴刊一角一吐為快。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在“語法修辭知識要點”里指出,常見的修辭格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共8種。課標在“實施建議”中特別指出:“涉及語法、修辭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在教學中應根據語文運用的實際需要,從所遇到的具體語言實例出發進行指導和點撥……不在于對知識系統的記憶?!边@就明確告訴我們,小學和初中語文,讓學生了解的常見修辭格僅此8種,而且是為了“便于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語言現象和問題時稱說”。換句話說,除此8種修辭格外,小學和初中語文沒有必要對修辭格作進一步拓展和延伸。所以,曾老師給出的例句,如果不是采用“擬人”修辭格,教師就沒有必要對學生解釋和介紹“移就”。
“移就”這種修辭格,對學生來說非常陌生,就是對教師而言,也是不熟悉的?!墩Z文知識千問》(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介紹了對偶、頂針等25種修辭格,但未收入“移就”。胡裕樹教授主編的大學教材《現代漢語》也不介紹“移就”。筆者查閱百度文庫得知:“遇有兩個印象連在一起時,作者就把原屬甲印象的性狀移屬于乙印象的,成為移就。例如:她們被幽閉在宮闈里,戴個花冠,穿著美麗的服裝,可是陪伴著她們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樹。(周而復《上海的早晨》)其中‘寂寞的梧桐樹中,‘寂寞原本形容‘她們,這里被移用來描寫梧桐?!惫P者覺得,“寂寞的梧桐樹”語言頗具特色,具有很大的張力。我們鑒賞這句話,怎一個“移就”修辭格了得!
這樣說來,我們指導學生理解《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中的“世界不太和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和平之花”這句話的句子意思時,不宜在“是擬人,還是移就”上轉圈圈、費時間,側重點應該放在引導學生細細揣摩“罪惡的子彈”和“嬌嫩的和平之花”的形象化,以及飽含著的豐富的情感——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期盼上。唯有如此,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逐漸提高。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高照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