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斌 饒鴻明
一所學校要擁有一支思想先進、作風優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同時在這支隊伍中提煉、打造名師,再由名師帶動學校的發展,創建名校。
作為校長,在培養名師的過程中,不妨采用微“逼”勵“誘”的方法讓教師成長,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領頭雁。
一、微“逼”,讓教師強行入軌
常言道:響鼓還需重錘敲。如果說學校的骨干教師是響鼓,那么校長則是重錘,一定要敲得渾厚激越,聲聲擊到教師的心扉上,讓教師的思維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饒有興趣地投入到學習、工作中去。
1.“逼”校長樹立名師意識。
骨干教師在學校中起到的是中流砥柱的作用。學校要成立名師培養領導小組,負責學校名師培養對象的遴選、培養、管理、考核。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制定教師培訓制度,建設“名師工程”“青藍工程”和“科研工程”。
2.“逼”校長名師培養長計劃短安排。
為實施人才強校的戰略,推進新羅區基礎教育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心校校長要對本片區教師進行遴選考核,確定名師梯隊。通過較長時間的努力,建設一支在市區有一定影響,學科教育有一定地位,具有引領和輻射作用的骨干教師團隊,造就一批在全市處于領先水平的高層次的專家型名師。
3.“逼”教師在學習中豐富素養。
朱永新教授曾說過:“一位教師如果不善于學習,不充實自己,一切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要說創新超越了,可能連最起碼的底氣都沒有。”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教師一天不學習就會落伍。校長要給教師訂閱足夠的教育專著和各類教育類報紙雜志,并給教師下達一定的硬指標,規定教師每天必須學習的數量,讓教師擠出時間,靜下心來,沉下書去。通過廣泛學習,開闊教師眼界,了解本學科教學的前沿動態,吸收他人先進的教學方法。在博覽群書中給自己的教育教學注入源頭活水,補充新鮮血液,不斷提升自己的內涵,豐富自己的素養,增長自己的見識,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夯實根基。
4.“逼”教師在課堂實踐上苦練內功。
課堂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根基,是教師提升教學藝術的“試驗田”,每位教師都可以大有作為。好課是“磨”出來的,“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干”。眾多“特級教師”的成長歷程無不表明,他們是在課堂拼搏中“學會教學”,在課堂實踐中“磨練本領”,求得“真經”。教師獨到的教學技巧,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都在課堂實踐中積累起來;新的教育觀念,新的教學方法的形成也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才逐步形成和確立。所以校長要給教師下“軍令狀”,規定教師聽課、評課、磨課、研課的數量,在課堂上下工夫、做文章。在經常性的聽課、評課中揣摩和學習他人的先進做法,取長補短,在不斷的磨課和公開課中錘煉課堂教學技巧,在長期的“摸爬滾打”中提升課堂藝術水平。
5.“逼”教師在反思中提升內涵。
朱永新教授說:“沒有反思就沒有提高。”教師在每天的教育教學中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事情,那些教學實踐的火花正是教師提升自我最有價值的素材。學校要給教師下命令、定任務,“逼”教師認真做好教學反思,做到課前、課中、課后反思相結合。每天的課堂教學,哪些成功了,哪些失敗了,下次再教時又該如何修正和完善,并及時敘之以文,寫出較高質量的反思性文章。經常性的反思可以使教師成為“實踐的反思者”和“反思的實踐者”,真正成為科研型骨干教師。這樣,教師的水平就會長足發展。
二、勵“誘”激勵教師更上一層樓
1.物質獎勵。
對教師物質上的鼓勵也體現領導對教師工作的認可和褒獎。學校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獎勵方案,對于在評優課、論文發表、學生競賽輔導等方面取得較大成績的教師,要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滿足其最基本的需求,激勵教師兢兢業業,精益求精。
2.精神鼓勵。
物質獎勵是暫時的,而精神鼓勵卻是持久的,是更高層次的,能激發教師強烈的進取心。校長要對在教育教學上取得突出成績、在教育科研上獲得顯著成果的教師,在評先選優上加以傾斜,給予榮譽稱號,并給予張揚,增強教師的“成功感”。同時,增大名師的內動力,擴大知名度,鼓勵中其他教師學先進趕先進,努力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態勢,使名教師層出不窮,源源不斷,形成強大的名教師群體。
3.保障激勵。
學校設立名師培養專項經費,用于“名師培養工程”。學校“名師培養工程”領導小組要發揮對培養對象專業發展的指導、咨詢、跟蹤、評價和推介的作用。幫助培養對象確定專業發展方向,制定專業發展規劃,指導其教育教學、教育科研工作,組織研修和教育參觀考察活動,提供交流與宣傳平臺,搜集和反饋意見。學校要全方位關心和支持培養對象,為其研修學習、教學改革、教育科研創造有利條件。
名師創名校,名校育名師。校長要把握機遇、審時度勢、努力創新、與時俱進,加速名師培養,促進教師成長、成名!
(作者單位: 福建省龍巖市溪南小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