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國高校擴招以后學風有所滑坡,這是普遍現象。如何有效改善和推進學風建設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在學風建設的各個方面中,課堂特別是基礎課的課堂信息不對稱,是導致課堂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立足建立溝通機制,保證信息完全,對消除課堂信息不對稱展開論述,以求實現改善和推進學風建設的目的。
關鍵詞:高等教育 學風建設 本科課堂 信息不對稱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069-03
學風建設是高校的永恒主題,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方面之一。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所明確的主要任務。同時,學風建設又是促進每個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學風可以端正每個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促使每個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矯正每個學生的學習行為,幫助每個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這一習慣將會使學生受益終身;良好的學風會催人上進并且奮發(fā)圖強,指引每個學生沿著成人成才的軌跡不斷前進。因此,加強學風建設,有效提高學風建設水平,無論是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進而不斷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還是對增強學生的自身素質均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學風與學風建設的新特點
從1999年全國高等院校擴大招生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進入了高速發(fā)展階段,即從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教育階段過渡,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2005年底,全國高校在校生達到2300萬人,毛入學率從20世紀末期的8%增長到2005年底的21%,[1] 2009年末在校生達到2826萬人,毛入學率為24.2%,[2]名列世界第一位。這樣的成就確實舉世矚目。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一個發(fā)展中大國,在本身占有的世界教育資源很少、教育投入還沒有完全到位的情況下,支撐了全世界最多的教育人口,讓更多的人獲得了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幅度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在幾年時間內就完成了資本主義國家上百年才能實現的目標,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但是,我們在看到驚人成績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主要體現為高等教育人數規(guī)模的大眾化,而不是教育質量規(guī)模的大眾化。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在世界多極化和信息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在高等院校高速發(fā)展的過程中,既有機遇又有挑戰(zhàn),而且更多的是伴隨著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不斷涌現的新的挑戰(zhàn)。尤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深入分析和認識當前高校,特別是普通非重點高等院校的學風狀況。
客觀地說,與擴招前相比較,普通高校(主要是指占高校大多數的非重點院校,以下同)的學風有所滑坡,普遍不盡人意。當然,造成高校學風下滑的原因不僅僅是擴招,還有來自社會發(fā)展、經濟改革等多方面的因素。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家庭和人口結構的變化會帶來高校生源基礎素質的變化以至影響學風;各種社會信息的逐步完全化以及社會不良風氣對高校負面作用的快捷性也會影響學風等等。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國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消費觀念的多樣性會直接作用于高校,當然存在導致學風下滑的力量;經濟結構調整,就業(yè)市場相對于高校畢業(yè)生增長速度有所縮小,經濟改革與發(fā)展帶來人們意識和信念等方面的多樣化改變等等,都會影響高校的學風和學風建設。另外,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迅速來臨,高校顯現出來的一些方方面面的不適應,必然會影響到學風。總之,影響和導致高校學風普遍不如人意的因素很多。
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建國以來,特別是78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以后,高等教育長期以來的精英教育實踐和精英教育理念在當前高校里積淀較深,無論是對于學風還是其他方面,仍然具有較強的慣性作用,影響著學風沿著“精英”方向前進。而且,結合目前激烈競爭的現實環(huán)境,確實使學風具有一種高漲的勢頭。
因此,綜合分析,我們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新時期,高校學風呈現二元性特征。即,一方面,諸如上述列舉的種種原因致使大學生學風出現不良狀態(tài)。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或者學習目的功利性太強。上課不注意聽講,甚至逃課的大有人在。“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成為了大學生的“行為準則”。“三多三少”現象普遍存在。即,課余時間逛街的人多了,圖書館和教室里學習的人少了;沉迷于網絡以及打游戲、處對象的人多了,集中精力刻苦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人少了;期末搞突擊、考試想舞弊的人多了,扎實基礎、務實進取的人少了。部分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行為不規(guī)范,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成績較差。上課遲到、早退、睡覺,作業(yè)抄襲,不尊重老師、公然與老師發(fā)生沖突的頻率提高了,留級甚至不能畢業(yè)的學生比例增加了等等。
另一方面,高校長期精英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積淀,在高等教育迅速大眾化的作用下使得學風進一步濃厚。有的班級團結一致,比學趕幫,形成了優(yōu)秀學風。例如,一個班30人,四級通過率50%,7人一次性通過6級,8人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獲獎,2人通過CCNA資格認證,11名同學通過計算機等級考試,班級綜合成績連續(xù)兩年在學院排名第一。有的學生寢室和諧向上,齊心協力,共同創(chuàng)造了濃厚學風。例如,一個寢室全體4位同學3年取得了“4個100%”的好成績:100%的連續(xù)獲得獎學金;100%的獲得諸如數學建模競賽獎、大學物理論文獎、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等榮譽和獎勵;100%的獲得了二學位;100%是共產黨員。有的學生拼搏進取,務實勤奮,全面發(fā)展,使自身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業(yè)和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一個普通學校的本科畢業(yè)生在碩士研究生考試中,以初試和復試均是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繼續(xù)深造。
綜上所述,雖然學風是一個高校的整體反映,但是在當前高等教育的綜合背景下,其內在細分呈現出十分明顯的二元性。而且,學風的二元性決定了學風建設的二元性。特別是,學風在當前表現出來的這種新特點,致使學校的課堂效果產生了新變化。再加上擴招帶來的生源復雜化問題,使得大學課堂呈現出普遍的、明顯的兩極分化特點。
高校大學生學風建設的主陣地是課堂,這已經形成共識。加強學風建設,主要是提高課堂效果。學風建設二元性告訴我們,強化課堂效果,必須堅持二元性。首先要普遍的規(guī)范學生的基本行為:上課不遲到、不早退、不擾亂課堂紀律,不做與課堂內容無關的事情,尊敬老師,考試不作弊等等。通過班會、團活、寢室、團小組、學生網站等媒介和思想教育陣地實施陣地教育,同時加強日常教育、管理與服務,使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明確學習目的,規(guī)范學習行為等等。僅有此是不夠的,這只是基礎。其次,我們還必須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優(yōu)化考核體系等等,鼓勵和激勵學生冒尖,凸現學生專業(yè)特色。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課堂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二、課堂建設信息不對稱與其博弈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探討,會得出兩個結論:一是強化課堂效果的實施主體是不同的;二是課堂效果強化的對象和目標是統一的。我們只要稍稍觀察細致一些,就會發(fā)現,在大部分普通高校里,實施課堂管理的主體有任課教師本人,還有聽課學生所在院系的輔導員或班主任。而不管任課教師也好,學生輔導員或班主任也好,課堂效果強化、課堂管理的對象都是同一伙學生,都是為這些學生能夠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
筆者通過認真研究,以黑龍江科技學院為例,目前的課堂管理機制以及課堂管理現狀,存在一些問題。在課堂上,任課教師是唯一的管理者,是課堂的駕馭者,課堂的管理信息完全由任課教師掌握。在課堂下,管理和教育者主要是輔導員以及班主任,管理信息以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政治為主。因此,關于學生課堂方面的信息,任課教師和輔導員兩個主體出現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性。重要的問題是,無論是課堂管理的對象,還是行為規(guī)范或思想教育的對象,都是同一個對象,都是我們共同的學生。而且,不論是任課教師還是輔導員,我們學校所有的教育者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只有一個。為了這個共同的培養(yǎng)目標,學校必須致力于不斷加強學風建設。我們下了許多力氣,采取了許多措施,甚至不遺余力改善學風建設使其不斷提高水平。不過,我們都十分清楚,課堂效果不是很理想。
假如我們不考慮授課質量這個因素,或者說,我們默認課程講授水平都是一樣的。那么,筆者認為,課堂信息不對稱是影響課堂效果的重要方面之一。把上面的分析用最簡單的例子講,就是這樣的:由于課堂信息不對稱的存在,諸如一個學生上課不聽講,經常不完成作業(yè),課堂提問總是回答不上,等等。該生的這些課堂信息只有老師掌握。而輔導員掌握的該生信息是,能夠按時歸寢,能夠按時出早操和上課,不需要進一步教育和管理,表現不錯。但是,最終該生考試不及格,導致補考。這種情況是典型的非合作博弈,是“囚徒困境”的再現。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中的典型范例。兩個合伙作案的犯罪嫌疑人被抓住了。警方懷疑他們作了案,但警方手中并沒有他們作案的確切證據,因而對這兩個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實的認定及相應的量刑,取決于他們自己的供認。假定警方對兩名犯罪嫌疑人實行隔離審訊,每人都無法觀察到對方的選擇。同時警方分別明確的告訴這兩名犯罪嫌疑人,他們面臨著以下后果:
如果犯罪嫌疑人與其同伙都供認其全部犯罪事實,那么,由于其罪行的嚴重性,兩人各判8年徒刑。如果某一犯罪嫌疑人供認其全部犯罪事實,而其同伙抵賴,則供認者坦白從寬,從輕判處1年徒刑,而不供認者抗拒從嚴,從重判處10年徒刑。如果兩個犯罪嫌疑人都不供認警方所不知道的犯罪事實。那么,根據已經掌握的證據,只能判處他們每人2年徒刑。
這兩個犯罪嫌疑人所面臨的后果可以用表1來表示。表中,正數值表示參與人有所得,負數值表示參與人有所失。
在表1中可以看出,每個犯罪嫌疑人都有兩種可供選擇的戰(zhàn)略:坦白或抵賴。假設A和B兩個人都是理性的,這樣不論同伙選擇什么戰(zhàn)略,每個犯罪嫌疑人的最優(yōu)戰(zhàn)略是坦白。最終獲刑8年。
如果每個犯罪嫌疑人都選擇抵賴,則每人將被判處2年徒刑。對于兩個犯罪嫌疑人來說,這顯然比每人判處8年徒刑要好。但是,由于兩人是不合作博弈(不允許相互商量),結果,AB兩人均從個人角度出發(fā),都選擇坦白作為最優(yōu)策略。
“囚徒困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就是個人理性與團體理性的沖突。在人人都選擇最優(yōu)而達到個體利益最大化時,整個團體的利益往往不是最優(yōu)的,不是最大化的。正如“囚徒的困境”。
在學生的培養(yǎng)上,在輔導員與任課老師沒有溝通,或者說缺乏溝通的前提下,各自圍繞自己的教育關注點展開效果最大化追逐,個體均圍繞自身職責實現了最佳。但是,整體效果,即學生的培養(yǎng)效果并不是最佳的。前面的例子,如果建立起溝通機制,實現信息完全化,任課老師掌握的學生的課堂信息,輔導員也能夠及時掌握。那么,輔導員就會發(fā)揮所長進一步對該生實施教育,學生的課堂效果或許就可以改觀。從另一方面分析,亦如此。也就是說,合作博弈,可以實現整體最佳,諸如A和B合作,共同抵賴,最終只獲刑2年。
三、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對策研究
長期以來,這種信息不對稱衍生了許多問題,導致一方面學生的培養(yǎng)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教育資源存在著浪費。這種矛盾的產生,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兩條戰(zhàn)線缺乏必要的溝通與合作。建立任課老師,特別是基礎科任課老師與學生輔導員的溝通機制,保證信息完全,是消除信息不對稱,不斷提高教育資源效率的最重要的對策。
(一)創(chuàng)設溝通組織體系
以上分析的信息不對稱,主要集中在公共課方面。在公共課的教育過程中,一般是由各院校的基礎教學部門承擔教學任務,例如,馬列教研室、數學教研室、物理教研室或者外語系等為各個二級院系的學生上課。任課老師與授課對象的輔導員大部分在不同的單位,在當前的境況下,幾乎沒有溝通。因此,建立在這種條件下的溝通組織體系,是最有意義的。同時,也是最完備的溝通組織體系。筆者認為,這個體系的創(chuàng)立,首先需要學校的教務部門作宏觀的、總體的協調。其次,在校教務部門的引導下,授課對象所在單位的學生工作辦公室,與所有任課老師建立一種比較密切的溝通組織。如圖1所示。
(上接第70頁)
(二)溝通組織體系的運行機制
第一,由教務部門制定制度,保障這種溝通組織的有效運行。
第二,在教務部門的協調下,二級院系向本單位學生工作辦公室明確溝通任務。建立年級輔導員負責制。每個年級(當然主要是一、二年級)的年級輔導員與本年級的所有任課老師建立穩(wěn)定的、密切的聯系,盡可能保證雙方信息的完全性。
第三,在教務部門的領導下,授課教師所在單位同樣要向任課教師確認溝通職能。明確任課教師與年級輔導員之間的緊密溝通關系,保證溝通工作的持續(xù)性。這樣,圍繞共同的學生培養(yǎng)目標,立足課堂建立起一種統一的、一體的學生信息溝通機制。事實上,這種一體的溝通運行機制,是雙方實現各自工作效果最佳的有效力量。輔導員掌握了來自任課教師的關于學生更為細致的課堂信息,可以進一步實施教育。這種教育的成果,很有可能就成為了推動課堂效果明顯提高的所謂的外生力量。而如果這種效能產生了,任課教師又會推進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諸如,降低補考率,增強學習積極性,進而濃厚學風等等,輔導員的工作成效進一步提升。兩個方面相輔相成,形成統一體。
第四,溝通運行,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定期溝通以會議組織形式為主。由年級輔導員負責召集所負責年級的所有任課老師共同開會。每個學期期初(包括新生剛入學)、期中、期末定期溝通。每次期初會議,由年級輔導員向全體任課老師介紹學生的基本情況,便于課堂教學工作開展。期中和期末兩次會議,則為互通信息,盡量保證信息完全。
第五,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從根本上消除高年級(專業(yè)課課堂)的此類問題。大學三年級以后,亦即全面學習專業(yè)課的時候,由相關專業(yè)課教師,根據逐步形成的本科生導師制的要求,固定指導5~8名學生,就像碩士生導師帶學生一樣,實施密切指導。同時,在與輔導員或班主任溝通的基礎上本科生導師在教研室活動期間,互通信息。這樣,同專業(yè)或學科的教師共同保證一個班級的課堂信息完全化,最終實現課堂質量的普遍提高。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本科生導師制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2005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計公報
2.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參考文獻:
1.林艷.試論信息化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理念創(chuàng)新[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5)
2.林松,林艷.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新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8)
3.劉莉,黃佳慧,劉曉林.輔導員在高校學風建設中的作用和對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8)
4.韓延明.學風建設:大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永恒主題.高等教育研究,2006(3)
5.單中惠,楊漢麟.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6.國景星.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及完善評價體系的設想. 高教論壇,2010(7)
7.謝維和.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形勢特點與戰(zhàn)略選擇.中國高等教育,2006(5)
8.吳新文.論學風建設的二元性.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7)
(作者簡介:張巖,黑龍江科技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7)(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