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 翟向明
摘要:大學生是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優秀人力資源,其醫療保障制度不僅涉及每位大學生切身利益,還關乎著國家的和諧與穩定。分析了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以期促進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的完善。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障
中圖分類號:F8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085-02
隨著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內各高校的招生規模正在有序擴大。大學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而這個群體又肩負著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他們是建設國家的未來人才,是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優秀人力資源。所以,大學生的健康與否不僅對他們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對今后的工作生活有著不可預期的影響。2008年10月,國家頒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將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范圍的指導意見》,規定將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試點范疇,覆蓋所有大學生,以期減輕大學生的經濟負擔,使困擾高校多年的大學生醫療保障問題將得到解決。雖然針對大學生醫療保障改革已有雛形,但具體的方案還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對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進行研究并完善,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大學生基本醫療保障若干問題分析
1.高校對基本醫療保險和風險意識教育的宣傳不夠。雖然大學生的參保率高,但通過我們調查,學生對社會醫療保險的重要性認識不深,對于大學生醫療保險的基本內容、相關規定及實施方法的了解也不多,很多學生僅限于知道自己通過學校組織參加了醫療保險,繳納了保費,因而導致許多學生參加醫療保險意愿不高,對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評價不高。
2.保險制度的原則問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屬于社會保險的一部分,強制性原則是社會保險的重要原則之一。然而相關政策文件明確大學生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采用自愿原則,這無疑是矛盾的。關于政策的落實方面,社會保障部要求“在校大學生必須全部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保障體系,同時這項工作又必須堅持自愿原則”。這些矛盾都不利于政策的真正落實。中國大部分大學生在經濟上對家庭存在嚴重依賴。因此,在醫保政策的推行上采用自愿的原則很難有較好的執行力。二是不重復購買保險的原則與重復購買保險行為之間的矛盾。基本醫療保險屬于社會保險范圍,為了避免道德風險,一般不得重復購買。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很多重復購買保險的行為。例如:來自農村的同學有一部分已經在家鄉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而這一部分同學在同一保險年度內又被要求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這些重復購買的行為違背了社會保險不重復購買的基本原則,且重復投保并不能使學生同時享受雙重保險,反而加重了學生和政府的經濟負擔。
3.保險制度的銜接機制問題。不少新入學的學生已經在生源地購買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者是新農合,進入新學校后可能又會被要求參加學校所在地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這就面臨著醫療保險制度的銜接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往往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并且大學生在校期間由于寒暑假和專業實習等原因,常會在多地居住、停留,發生疾病和意外傷害的地域不再局限于學校所在地。此外,大學生畢業后在及時找到工作的情況下,如何進行醫療保險的轉接;如果未能及時找到工作,是否能繼續在高校所在地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或者是否回到生源地參加當地的基本醫療保險;怎樣做好社會醫療保險保障的延續,這些都是尚待完善解決的問題。
4.籌資籠統化,缺乏靈活性。政府在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基礎上制定了相應的大學生納入醫療保障體系的政策,各大高校具體也以此為實施的準則。我們在實地訪談的過程中,了解到許多大學生對于這些細則存在不滿。具體來說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繳費標準單一性,學生缺乏自主選擇的權利,靈活性較差;二是相當一部分家庭極度貧困的大學生并沒有得到更好的保障,沒有政策上的照顧,這一部分學生可能會處于經濟原因考慮,不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但他們恰恰是最需要保障的人群,這樣便會產生“逆選擇”。由此可見這樣的單一性繳費標準,并不能充分體現社會保險的福利性和公益性,繳費標準和細則的制定仍需要改進。
5.醫療保障范圍有限。大學生在校期間一般只有三到四年,并且大多數大學生身體健康,很少患病,大學生的就醫類型一般以門診為主。然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對于這類比較普通的小病沒有具體的保障措施或報銷很少,就實際而言,門診費用對于大學生這一沒有固定收入的群體來說還是比較高的。高校學生醫療保障應該擴大保障范圍,充分考慮大學生就醫類型的特殊性,做到大病與小病兼顧,減輕學生醫療就診的經濟負擔。另外,現行城鎮攻保對于重大疾病的保障能力有限。當大學生遭遇重大疾病時,個人一般要負擔40%~50%的醫療費用[1],再考慮到很多檢查項目和藥品不在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范圍內,因此患重大疾病的大學生往往要擔負更多的醫療費用。除此之外,目前大學中存在的15%~20%的貧困生[2],這部分大學生經濟、健康狀況都較差,遭遇重大疾病的風險更大。因此,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這樣統一的籌資水平和醫療費用償付比例,無法滿足大學生的種種特殊情況,在貧困學生遇到重大疾患時,捐款仍舊會成為唯一途徑。
二、完善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的相關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大學生對醫保的認識。基本醫療保險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對中國基本醫保制度了解不全面、不深入是阻礙高校學生積極參加醫保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高校學生保險工作而言,學校宣傳依然是最主要的途徑,因此要以學校為中心,積極開展參與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宣傳工作。應當注意的是學校以及社會對于基本醫療保險的宣傳內容除了醫療保險制度本身,還應涉及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識,培養大學生的預防保健意識和防范疾病風險意識。
2.出臺相關保險法律,強制大學生參保。由于大學生的醫療保險意識不強,加上自身的健康狀況和經濟狀況的特殊性,如果實行自愿參保的原則,必定有部分貧困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原因而不愿參加。國家應積極制定社會保險法,強制大學生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這樣能更好地明確政府、高校和大學生在醫療保險方面的權利與義務,規范醫療保險的范圍,確定監督措施和法律責任。只有在完善的法律框架下,廣大高校學生基本醫療保險的權利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才能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中來,實現全民參保,分散風險。
3.實現醫療保險信息化、一體化管理。中國目前存在的三大醫療保險制度都分塊管理、在資金上也是專款專用的。但是目前中國高校大學生存在頻繁流動,就業不受地域限制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的銜接問題顯得格外的重要。當前,中國的醫療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實現信息化管理,高校學生的醫療保險檔案也應該逐步實現信息化,另外,還應該建立城鄉一體化醫療保障制度,可以將現有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統一管理,統一主管部門、經辦機構、籌資標準、償付比例等等。實現三大醫療保險制度的有機結合,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高校學生的醫療保險制度銜接問題。
4.加強高校校醫院的醫療保障作用。中國大部分大學都擁有自己的校醫院或醫務室,雖然校醫院發展規模并不大,基礎設施也不太齊全,但它們在高校中所發揮的其實就是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功能,為本校學生提供最基礎、最廉價的醫療保健服務。因此校醫院對于學生的健康保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高校校醫院的定位應從過去的普通診療機構向“首診醫療機構”轉變,即讓這些校醫院作為高校學生的首選定點醫療機構。并且還可以將校醫院開放化,為更多城鎮居民服務。將校醫院作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定點醫療機構,既可以滿足學生和居民就近就醫的需求,又能促進校醫院的發展。
5.國家加強財政投入,加大政府承擔責任比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作為一項社會保險制度,責任分擔是其基本的原則之一,作為主體的大學生本應履行繳費的義務。但大學生是無經濟收入者,無力承擔全部的醫療保險費用;而學校是非營利性機構,學校的運營仍需要依靠政府在財政上的支持,所以,社會醫療保險的費用籌集不能依靠學生和學校,還是需要政府的財政投入。各級政府也應該加大履行政府的社會保障的職能,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高醫療費用的承擔比例,降低學生支付比例。減輕學校和個人的負擔。此外,政府還應當明確其監督管理責任,對醫療保險服務機構進行積極的管理和過程監督,以促進醫療保險事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6.完善補充醫療保險和大學生醫療救助制度。大學生醫療保險應當讓每一個大學生都受益,特別是貧困大學生和殘疾學生。然而目前的醫療保障只能解決大學生的基本醫療費用問題,對于重大疾病的保障仍然是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多層次的大學生醫療保障體系,讓大學生小病依靠校醫院的醫療診治,大病有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保障,特大疾病則依靠社會救助或者商業保險。目前,對大學生特大疾病醫療保障較好的模式有寧波市的學平險和安徽的省級調劑金,這些值得各地借鑒。建立多層次的大學生醫療保險體系,還應當重視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此外,在鼓勵大學生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同時,還應以學校為單位,建立醫療救助基金,有效減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醫保費用,幫助貧困大學生繳納醫療保險費,切實減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醫療費用負擔,真正做到基本醫療保險的公平。
參考文獻:
[1]呂本友.大學生醫療保險籌資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11,(10):19-22.
[2]趙淑明.大學生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運行機制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1):80-83.
[3]夏侯建兵.大學生醫療保險的三種模式[J].經營與管理,2008,(6):76-77.[責任編輯仲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