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 郭天偉
通過探究大學生急性踝扭傷發生情況、原因、易損傷部位,采取積極的健康教育,早期積極宣傳預防、治療踝關節損傷的正確知識,將對減少損傷發生率,降低損傷程度,更好的為大學生服務,為祖國培養身體健康的未來農業人才,同時減少相應的公費醫療支出具有積極意義。
1.1 一般資料 高校大學生踝關節損傷發生情況、發生原因、易損部位。
1.2 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閱讀有關著作,查閱中國學術期刊網上一些相關的文獻資料,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訪談法 通過訪談法對中國農業大學西區校醫院理療室2006~2012年間就診的150名踝扭傷大學生進行了訪談及宣教。
2.1 踝關節損傷發生情況 受訪的150名大學生發生踝扭傷的情況如下:在劇烈體育運動或競技過程中發生。女大學生穿高跟鞋行走姿勢不當發生。野外郊游、實習,遇上下陡坡、階梯、或坑洼路段發生。少數有反復踝扭傷史(多為體育特長生)。極個別為無明顯誘因的陳舊性踝關節損傷復發。這其中以大學生籃球和足球運動性損傷最多見,居踝關節損傷首位[1]。個別學生有脫臼,極少數有骨折。部分有骨關節病。
2.2 踝關節損傷的主要原因 受訪的150名大學生踝關節運動損傷的原因:準備活動不充分、場地不佳、運動中技術動作不當、女大學生穿高跟鞋行走姿勢不當所致等;少數體育特長生表現為反復踝扭傷;極少數是踝關節陳舊性損傷無明顯誘因復發。
2.2.1 運動場地狀況不佳或不熟悉
2.2.2 準備活動不充分 不做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充分,準備活動內容與專項運動結合不合理或準備活動量過多,過早出現疲勞。
2.2.3 運動中技術動作不當 如藍球運動中騰空落下時發生單腳踩在其他隊員腳背上使得局部負荷過大。重心失衡,由于條件反射,為維持這種平衡,踝關節受沖擊力和自身的重力作用造成踝關節的一側側韌帶拉傷和同側骨面的壓傷[2]。導致踝關節損傷。足球運動則因其對抗性強,速度轉換快,動作多變,使得運動中有許多爆發啟動、急停、急轉等劇烈動作,使得踝關節損傷。
2.2.4 平日踝關節缺乏韌性訓練突然參加競技性運動 因年輕好展示自我,同時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經驗。盲目或冒失參加體育比賽競技運動,而超出了平日的生理負荷量。
2.2.5 女大學生開始穿厚底鞋、高跟鞋
2.2.6 踝關節損傷史 尤其是體育特長生,因反復踝扭傷,增加了關節的不穩定性。易于導致踝關節再次損傷。
2.2.7 軍事訓練、野外郊游或小學期實習時對野外環境不熟盲目急行軍事訓練中嚴防踝關節扭傷是非常重要的[3]。
2.3 踝關節的易損部位 調查結果顯示,主要以踝外側韌帶損傷最常見。多為運動者跳起落地腳觸不平地面或物體時,產生足旋后,踝關節內翻,導致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從解剖上看,踝關節外側副韌帶較內側副韌帶薄弱,在足踝劇烈運動時,容易產生踝關節內翻過度,因而外側副韌帶損傷多于內側副韌帶;而少數踝關節的反復扭傷,甚至在走平路時也扭傷,是由于外踝關節的腫脹、疼痛,松弛所致踝關節的不穩定引發。對于大學生這一人群,參加體育運動機會較多,踝關節反復扭傷的比例相對較高[4]。有報道稱92%的籃球運動員曾有踝關節損傷,其中83%為反復扭傷。運動員踝關節扭傷復發的比例為73%[5],應該引起關注。
平時要加強宣傳教育,重視踝關節的保護。強調踝關節首次扭傷治療的重要性。
3.1 預防 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教會學生一些自我保護的常識和技術:在跑跳騰空落地時,若踩到別人腳上或感到身體重心不穩而勢必跌倒時不要與之抵抗,應順勢倒下使身體重心迅速自然下降,分散足部所承受的具大壓力。平日不要帶傷訓練及超負荷突發訓練。應注意踝關節柔韌性訓練,使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受到不同程度的牽拉訓煉。增強關節的力量,發展其協調平衡及適應能力。競技運動中盡量避免違規動作和粗野動作。女大學生應盡量少穿高跟鞋與厚底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踝關節的反復扭傷與首次扭傷后是否接受早期正規治療及限制運動有很大的關系。大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不強,認為踝關節扭傷是軟組織傷,沒有骨折,就不限制運動。事實上,踝關節扭傷恢復時間一般需2~3周,而恢復正常的體育鍛煉時間可能更長。為了預防踝關節的反復扭傷,劇烈活動前除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外,訓練和比賽時還應使用彈力繃帶或其他類型的護踝支具。可顯著減少踝關節損傷的發生率。另外高幫運動鞋能有效地預防踝扭傷,穿高幫鞋的籃球運動員的踝扭傷率是穿低幫鞋的50%[6]。在野外應著戶外裝,避免盲目急行,盡量減少野路探險。
3.2 處理
3.2.1 早期 坐下或躺下,局部采取冰敷、加壓、抬高,從而減輕腫脹和疼痛。用冰或冷水敷傷處20~30 min,可使受損傷部位的毛細血管收縮,減少出血。冷敷時用繃帶或襪子加壓包扎在踝關節周圍。之后可酌情穿彈力襪。切忌傷后24~48 h內進行局部推拿、按摩和熱敷。熱敷在受傷后的24~48 h后才能進行。如果發生或懷疑脫臼、骨折最好用擔架把傷員送往醫院,請專業急救人員處理。
3.2.2 中期 中期的處理原則主要是改善傷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環,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使瘀血與滲出液迅速吸收加速再生修復。可使用活血化瘀藥物及物理治療。同時進行適量的康復治療。
3.2.3 晚期 處理的原則是增強和恢復肌肉、關節功能,在治療的同時逐步增加踝關節的力量訓練。
早期的康復鍛煉,應以不負重的功能鍛煉為主,而過早參加體育鍛煉對踝關節的穩定性是不利的[4]。
4.1 生理康復 為使踝關節扭傷盡快恢復并預防再次扭傷,在關節腫脹、疼痛緩解時,應積極進行適量的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練習和屈伸活動。踝關節力量練習可以使踝關節力量增加,使主要韌帶更具有牢固性。柔韌性練習可以使踝關節活動的幅度增大。協調性練習有助于提高技術動作。總之,盡量不停止全身和局部的活動。
4.2 心理康復 新入校的大學生傷后也應重視其心理治療,有意識地讓其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穩定心理情緒。正確、循序漸進地參加體育活動提高身體素質,以健康的身體狀態加入到未來的社會工作中。
4.3 脫臼、骨折治療 應該用石膏固定、制動。早期的恢復鍛煉,應以不負重的功能鍛煉為主,過早參加體育鍛煉對踝關節的穩定性是不利的。
踝關節損傷,在日常生活、旅游、運動,尤其穿高跟鞋或厚底鞋時容易發生。而以上各式運動損傷中,尤以青少年在籃球、足球運動中發生的幾率所占比例較高。作為青年的大學生因自主性活動能力增強、活動能力較旺勝,故發生踝關節運動性損傷機率較高。特別是新入校大學生由于對踝扭傷的預防和治療知識不足,處置不當,加重損傷,成為在校大學生中的高發人群。一旦損傷發生就會造成心理和身體上的傷害及相關醫療費用的支出。作為社區醫院的高校校醫院應使學生了解有關體育運動性損傷預防方面的知識,就像應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一樣有其必要性[7]。所以在大學生剛入校時就應進行早期、積極的健康教育宣傳工作。通過宣傳預防措施及正確的治療措施將會降低踝關節損傷的發生率、減輕損傷程度,縮短病程,減少公費醫療成本的支出,這樣既能更好的為廣大大學生服務,同時也能為高校的醫療衛生工作當好守門人[8]。
[1]張新定.大學生籃球運動損傷規律及原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5,26(1):31-32.
[2]吳佳偉.高校體育系籃球專項男生踝關節損傷的調查分析.運動安全,2010,(12).
[3]趙隨波.為何踝關節訓練扭傷常發生于外側.解放軍健康,2011,(2):64-65.
[4]陳立峰,等.大學生踝關節反復扭傷206例原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5,26(3):230.
[5]Leander son J,Nemeth G,Eriksson E.Ankle injuries in basketball players.Knee Surg Sports Traum Arth,1993,1(3-4):200-202.
[6]馬昕.運動員急性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99,18(1):62-64.
[7]馬旭,等.沈陽市11211名大學生運動性損傷的調查.中國臨床康復,2003,7(1):15-18.
[8]姚建紅.澳大利亞農村地區全科醫生的地位和發展.中國全科學,2006,9(9):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