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春利
淺談新聞傳播受眾
文丨張春利
新聞報道要重視受眾,沒有受眾的新聞媒體既無法經營下去,又不能作為信息交流的過程而存在。對新聞媒體來說,受眾的存在是前提。筆者闡述了新聞傳播受眾的重要性,并對新聞傳播受眾的差異性進行了細分。
新聞傳播; 受眾; 差異性
新聞作品都存在價值實現。新聞道的價值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新聞事實本身的價值;二是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只有新聞報道進入受眾的視野,經他們閱讀、收看、收聽,其價值才得以實現。如果新聞報道不被受眾接受,那么它的價值也無法實現。因此,在新聞傳播活動的傳受雙方緊密相聯,受眾是主要方面,又將最終決定信息傳播的內容與形式。
受眾是具有獨立性的主體。他們對傳播媒介和內容的選擇,常常是進行接收和判斷的。而且,隨著受眾文化水平的提高,對信息傳播的選擇意識也越強。對帶有明顯教化意味的信息都有一種強烈的抵觸,只有當信息為他們所認同時,傳播活動才能發揮其影響力。
受眾對新聞信息會作出反應,這些反饋可以判斷、了解受眾的需要,為今后的傳播行為提供參考。同時,反饋信息也是受眾自動參與傳播活動的重要方式,因此,媒介受眾意識是傳播運作的重要環節。
當前,新聞傳播業已走向市場,成為不斷地適應受眾多樣化的消費形態,大眾傳播是一種產業的觀念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接受。當傳播者的經濟利益與受眾有了直接聯系以后,受眾的地位也就從消極的教育對象變成被服務的主體。不僅同一種類的媒體內部存在著近乎白熱化的競爭,而且不同類型媒體如廣播、電視、報紙和網絡等都在爭奪受眾,在這種情況,誰不以受眾為本位進行傳播活動,誰就有可能失去受眾,進而失去其自身存在的價值。
傳播學家克勞斯認為,受眾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一是特定國家或地區內能夠接觸到傳媒信息的受眾。二是對特定傳媒保持著定期接觸的人。如媒介的定期受眾或電視節目的穩定觀眾。三是在態度或行動上實際接受了媒介影響的人。對傳媒而言,這部分人屬于有效受眾,在他們身上體現了實質性的傳播效果,受眾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個人的背景、文化、心理、生理和地域等諸多方面。
每個受眾都和其社會及個人背景緊密關聯,其中包括年齡、個人觀念、興趣、閱歷、經濟收入和社會經驗等,也包括民族、地域、階級、宗教和職業。這些因素會綜合影響和造就一個具有多側面、多角度的接受心理和行為特征的受眾形象。而深入了解受眾,掌握其心理和行為特點,是新聞報道的必然要求。現代受眾是在現代工業化文明中被物質欲望所支配的、異化的人,是個體因素和群體影響調的產物。中國文化重視個體對群體的融人,重視群體,受眾在接受的過程中,個性因素仍然在深層次上起作用,它表現為一種意見保留,表現為對群體意見的漠然順從。但群體共有的心理因素起著主導作用,個體心理被共有心理所淹沒。
人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之中。文化涵養會導致人們對于同一編碼的不同識別和理解。人們的教育程度越高,越愛讀嚴肅的專欄和受眾來信,娛樂性內容甚少。年齡和教育程度同電視上的新聞內容成正比,而同娛樂性內容成反比。受眾對所接收的信息理解更加透徹,更為理性。受眾則往往容易出現態度轉變。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受眾的文化差異不可忽視。
所謂心理因素則是指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對受眾會產生影響,人的心理差異會帶來受眾各自的能力的差異。譬如,有的人比較固執,而一些人卻較為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見和勸說。自信心越弱,可說服性越高;自信心越強,可說服性越低。性格內向的人容易接受他人的勸說,因循守舊的人不易接受勸說。人的心理差異決定了受眾在信息的選擇和處理上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差異決定了他們對信息的選擇。
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在選擇新聞報道時會有明顯的差異。各個年齡層的受眾都有自己的文化心理特點和需求。以老年人為例,一般來說,老年受眾養成的視聽閱讀習慣難改變,大多數的老年受眾都有關注新聞的好傳統。
由于在不同地域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文化模式,以及地理環境的差異,會造成受眾群體的差別。最主要的是城鄉差異;其次是因地域的自然條件而造成的文化差異。中國東西部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在東部地區人們對信息消費和娛樂的要求較高;在中西部地區生活節奏比較緩慢,人們對信息要求不同。不同文化差異使得東中西部的受眾對新聞報道的需求有所差異,而正確認識受眾之間存在的差異,是優化傳播效果的前提。
受眾作為新聞傳播的對象有共同的地方。但傳播者應該正確認識社會中的人性假設。作為具體而主觀的個人,人性是人關心同類的感情和理性,它是人類本質的心理與行為特征,新聞報道要充分滿足人性的需求,考慮人性的特征。在受眾的需要系統中,信息需要是受眾的需要,信息需要占據主導地位。在新聞傳播領域了解和尊重受眾的期望。傳播者應該走進入的心靈,強化新聞報道的人格化手法。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新聞報道要以受眾為本位,但絕不意味著媒介的庸俗化,并不意味著媒體被受眾牽著鼻子走。新聞傳播的平民化將長期存在,并不意味著迎合庸俗的和低級趣味的需求。同時,不能把傳受雙方的利益對立起來,傳播者要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確立受眾本位意識,積極地引導受眾走正積極、正確的軌道。
[1] 王汝峰. 關于對臺灣廣播聽眾對象的思考,對臺廣播文集.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3):126-128.
[2] 李希光,等. 媒體的力量. 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7):225-226.
[3] 王求. 兩岸關系演變與對臺廣播取向.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4(5):31-32.
[4] 郝雨凡,張燕冬. 無形的手. 新華出版社,2000(5):156-158.
[5] 焦國標. 論兼聽權. 國際新聞界,2002(5):22-23.
(吉林省榆樹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吉林榆樹 13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