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承杰
(安徽省懷遠一中)
淺談高中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
◆何承杰
(安徽省懷遠一中)
對于教育,只培養出會考試而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卻很低下的學生,這不能說是教師的成功,而是教育的悲哀。高中教學中學困生存在很多問題,如何在教學的同時將他們轉化成有用人才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
學困生轉化 素質教育 育人觀念
對于教育,只培養出會考試而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卻很低下的學生,這不能說是教師的成功,而是教育的悲哀。教書和育人,必須兩條腿同時走路,比方說自然界中的鈾、钚兩種重金屬,當它們存在于礦石中的時候,沒有什么威力。然而,當人們用科學的方法和程序將它們提純,并用來制成核彈時,它們就會裂變,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幫助那些所謂的“學困生”,提高教育的合格率,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重大課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教書育人是細活,需要的是耐心。如果遇事不冷靜,一時沖動,由著性子,容易把事情搞得一團糟。如果事事發脾氣,自以為是,獨斷專行,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一些學生甚至會“破罐子破摔”,從此走下坡路。由于每一位學生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教育條件、本人努力的程度以及身心狀況的不同,造成了學生之間的差異。班主任老師應該看到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志趣,要想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揚民主作風,取得學生們的信任和配合,而不能靠使性子、發脾氣。一旦發現他們有丁點閃光之處,就鼓勵他,表揚他,效果明顯。他們的精神狀態高昂,學習勁頭十足。
德國詩人海涅曾寫道:“每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隨他而生,隨他而來的。”教師所面對的不是一個而是許多“世界”。因此,教師需要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如果工作馬馬虎虎,摸不清學生的底,號不準學生的脈,別說因材施教,就是正確的評價學生也是極其困難的。如果只借助班主任本身的權威去制約學生,很容易挫傷學生的自信心,或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或養成學生盲目聽從的奴隸人格。因此,教師的心要比父母親的心還細才行。
在老師對學困生的轉變過程中,如果學生的進步不明顯,老師常會對這類學生失去信心,從而對該學生不再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幫助教育,反而聽之任之,置之不理。這樣的結果,經常使一些有了一點進步的學生再次退步,而使老師以前的努力功虧一簣。
這才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唯分數論“英雄”,唯“聽話”判優劣,此觀念已“朽”矣!教師真正的價值在哪里?我以為最關鍵的字眼是“理解”、“激勵”、“信任”和“引導”。
“理解”就是包容、就是寬容。包容學生的優點、成績,這很容易;寬容學生的缺點、不足,這很難。別忘了,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人無完人,理解萬歲!
“激勵”就是多表揚少批評。常言說:“數其十過,不如贊其一長。”激勵是一種手段,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魔力。尋找閃光點,放大優點,千萬別做教育的蠢事:動不動就諷刺、斥責,甚至是歧視,別忘了“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信任”就是張揚、就是源泉。有道是“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是的,虛心使人進步,但過分謙虛便成了自卑。我們是不是給學生太多的是:不能有“傲氣”因而也失去了“傲骨”?我們留給學生的除了微笑、大拇指之外,還應有賞識的目光、信任的目光,不光是讓學生空喊口號“我相信,我能行”,而是真誠地告訴學生——“我相信,你能行”。
“引導”就是發現,就是支持。不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嗎?教師不僅是教,更重要的是導。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他讀中學時,學文學、學油畫成績都不理想,甚至藝術成績在班上倒數第一。面對如此的“笨拙”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茍,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素質,建議他試學化學。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之才”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的高材生”。試想如果沒有教師積極地發現、支持,沒有教師正確地引導,也許奧托·瓦拉赫只是奧托·瓦拉赫,而不是人才。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認為,老師讓學生通過語言把所有的感情——積極的,消極的,都表現出來,是對學生最大的保護。其實,這也是教師和學生交朋友的第一個要求。坐下來聽學生傾訴,作為學生,總是希望老師與他們共享快樂或分擔憤怒、恐懼、壓抑、悲傷。而許多做教師的,都往往只愛聽“好消息”,不愛聽“壞消息”。所以,一旦要他們心平氣和的做學生的傾訴對象,無疑是有困難的。但是,你必須知道,跟學生交流,有時并不需要做教師的自己說,只要靜靜的聽學生把話講完,讓學生覺得你真正的理解了他的想法,體味出教師對他是尊重的,學生也就滿足了。教師作為傾聽者給學生的關注、尊重和時間,是對學生最有效的幫助,這是和學生交朋友邁出的關鍵一步。
學生自有學生自己的世界,學生自有自己的評價標準。要做學生的朋友,需要教師“蹲下來”與學生平視,才能知道學生在以什么樣的眼光看世界,才能了解他們的思想。試著以孩子的視覺看發生在身邊的事,看他們的世界,才能理解他們,才能看懂他們,才能走進他們的心里,被他們所接受,從而找準自己的位置。這個“蹲下”,如果沒有教師的主動,是無法實現的。“蹲下”本身就是做教師的變換角色。拋棄自己的偏見,這也是走近學生,走近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贏得他們的依賴,繼而演化為學生內心認定的先決條件。從而,學生也就愿意和你交朋友了。
學生是一個未成年人,是和我們成年人一樣有感情、有個性、有獨立人格的人,需要得到尊重。尊重學生,是把他當作平等的人看待。尊重他的想法,認真聆聽他的意見,哪怕意見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甚至是錯誤的。此刻,尊重表現為耐心和認真。尊重學生,也體現在對他充滿信任。相信他的上進心,相信他的是非判斷力,也相信他對真理和正義的信服。面對孩子的不當看法,像對成年朋友一樣,闡明其道理,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愛護。此刻,尊重表現為坦誠和熱情。沒有成人居高臨下的盛氣凌人,也沒有“正方”對“反方”的譏諷和打擊。如果有關學生自己的事,一定要聽聽他自己的意見,允許學生有一些“異想天開”或者和教師不一致的意見。努力保存學生意見中的可取成分,并強調責任范圍和檢查評價方式,會給學生一種“長大”的快樂,并從其運作中,強化責任感。教師在尊重和寬容學生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和輔佐。那樣既做了學生的朋友,又完成了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