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云
(山東省昌邑市新村中學)
美術是一門特殊的專業化學科,它同音樂一樣有著相當強的專業特點。現代意義上的美術課程不是“畫畫”這個詞所能包含的。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教學既有不同以往的內容設置,又有新理念的教學方法。從內容設置上看,分為四大教學領域。眾所周知,其中的欣賞評述領域就對應著我們常說的欣賞教學。其主要任務是教學生如何欣賞作品,把握作品豐富的內涵,提高對藝術的理解力和判斷力。美術欣賞課涉及的涵蓋面是非常寬泛的。如技法的,作者的,地域的,時代的諸如此類都在欣賞的范圍。這些因素為欣賞教學增加了相應的難度。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期的美術教學要體現新的教學理念。我想,每一位美術教師都在思索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上好我們的美術,如何讓學生在美術課上豐富知識,提高技能,體會學美術的樂趣。
欣賞教學往往難于實踐教學,這是許多教師的共同體會。而現代作品欣賞難于傳統作品的欣賞。湘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絢麗的陽光》一課,重點了解西方印象派繪畫的特點及典型作品。在這節課中,不僅有印象派主流畫家的代表作品,而且還列舉了幾幅印象畫派以前的傳統繪畫代表作。在這一課中,教師要把握住的關鍵,就是印象畫派的時代背景和繪畫的風格特點,用對比法了解其與傳統繪畫的不同點,教師可以從繪畫技法上進行適當點撥,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概念的理解。從而能夠把握印象畫派的創新性特點。而《紅屋頂》一課,就是典型的現代繪畫,在這一課中,教師要把握的關鍵是對現代畫派的正確詮釋,引導學生了解現代畫派的時代背景和多元化特點。本課所選用的作品,都是典型的表現性作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點明這類作品以表現作者主觀感受為目的。在這兩節欣賞課中,就包含著傳統與現代,再現與表現。在某一節欣賞課講完后,學生可能似懂非懂,等到再學了其他的欣賞內容,學生可能就完全不懂了。在再現與表現,傳統與現代的縱橫交錯中往往會使學生無所適從,分不清南北東西。這是因為學生的審美價值還停留在像與不像的層面上,他無法接受現代的、表現性的作品。因為這類作品所傳達的信息,不是日常意識和習慣所能企及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是一種美,學生們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被這種美感動。而畢加索、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作品,以學生現有的審美水準,卻很難正確理解,因而也不會產生相應的審美體驗的。傳統是一種沿襲,以再現性的表現方式為主;而現代的美術由于呈現一種多元化發展趨勢,流派紛呈,主要以表現性為主。那么引導審美,學會審美,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價值就成了美術教師欣賞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師的引導方式,指導方法,以及教師的知識容量,都將影響著欣賞課的完成情況。
每一件優秀的作品,都是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對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欣賞教學的重要部分,而對作品分析所使用的語言、方法、及教具還需要進一步探究。柏拉圖曾說:“形式美乃是絕對的美”。形式包含的因素很多,如畫幅,構圖,點線面,形光色,這些因素都和內容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具體的作品分析中,首先應當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從直覺上感知作品,直覺感受和理性分析相結合是欣賞作品的有效方法。教師要有意識地營造探究過程中的興趣情景、問題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啟思。如構圖分析中,我們可以運用比較法,將相似的和相反的作品進行分析比較。可將兩種不同的構圖形式以及給人形成的兩種不同感覺相比較。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將色彩強烈的作品制成黑白幻燈片或教具畫進行對照,使學生體會色彩在繪畫中的作用。如果要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構圖均衡感和穩定性,可以抽掉畫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進行實驗。教師對繪畫作品的分析和評價應該是建設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只是其時代背景,和社會文化心理結構的產物,作品審美價值的各種現象都有其局限性,或側重于技法,或側重于觀念,或側重于唯美,等等。這樣,教學的過程則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主動參與在審美欣賞的過程中,并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
綜上所述,欣賞教學是一種復雜的綜合性的活動。我們的各種欣賞教學的目的和要求,都必須圍繞提高學生對形式的審美感知水平和有效的審美價值的評價。這樣,學生的思維逐漸豐富,鑒賞力逐漸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