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宏
(山東省郯城縣第四中學)
構建互動地理課堂,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高效課堂”在地理課堂中的應用
◆丁 宏
(山東省郯城縣第四中學)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實施,初中地理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已經成為高效課堂的重要環節,是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的主要突破點,能夠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在分析初中地理在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重點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內外互動、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的互動等教學模式的構建進行重點探討,旨在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初中地理課 互動教學 師生關系 模式探究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需要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自主權,讓學生能夠在平等、民主、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然而,由于受到應試教育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學校的初中地理老師仍舊存在著“重教輕學”的問題,未能在地理教學課堂上實現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做到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尊重,導致很多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學習動力和興趣等問題。如何在在地理課堂上提高教學的效率,最好的答案之一,就是互動地理課堂的構建,它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便于預期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通過調查不難發現,目前初中地理主要還是采取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填鴨式”的理論灌輸、學生“死記硬背”式的學習,而沒有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參與和探究,沒能將地理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系,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動手能力不強、學習成績偏低等問題。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的不斷實施,初中地理教師需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樹立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真正成為地理課堂的主人。但這顯然是很多初中地理教師還不具備的,這與很多學校的教師培訓制度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很多學校對初中地理教學不夠重視,地理教師培養的師資力量相對有限,導致初中地理教師的整體素質滯后于當前初中地理教學活動的各種需要。
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教師往往都是靠掛幾張“地圖”、擺一個地球儀,有時教具甚至會舊得連學生都看不清楚,雖然目前的地理教具相對完善,但在已經不能滿足信息化背景下的地理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例如,很多教師雖然懂計算機,但是能夠利用信息教學手段,制作高質量教學課件的教師卻非常少,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師的多媒體課件還是相對簡單,未能將信息教育教學手段的優勢進行有效地發揮。
受傳統應試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氛圍相對沉悶,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例如,教學目標脫離學生實際、忽視了師生之間的良性溝通、不注重課堂內外教學的有效結合、不注重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實踐活動的集體意識不強等,這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初中地理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初中地理互動課堂的構建,首先應當體現在師生的互動上,因為只有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才能保證互動課堂以及互動教學的內容的構建方向,避免課堂教學環節的雜亂無章,迷失教學的方向。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關鍵是教師要積極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要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敬畏感,師生之間能夠進行面對面深入的交流。例如,在開展“地球的運動”這一教學環節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進行簡單的理論知識講解,然后讓學生走上講臺充當“小教師”,讓學生通過地球儀詳細表述地球的運動原理,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得到學生的認可和歡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效率。此外,實現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和表現機會,對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質、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和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幾個思考題,然后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讓學生邊看書、邊思考、邊討論,有時很多教學任務和學習任務通過學習小組內部的討論和互動就可以解決了,即使存在個別疑難問題,通過教師的指導或集體講解,也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學習小組以及學生互動教學模式的開展,能夠有效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給學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能夠針對自身的實際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同時對學生的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和集體意識的培養也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講到“中國的自然環境”這一章節時,完全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總結本地的地形與地勢特征、氣候的多樣性等知識點,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總結情況再開展更加“高效”的教學活動。
初中地理課本身就是一門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科,所以初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應當更加體現“生活化”,在課堂上進行理論教學時要與課堂外面的現實生活進行有效互動,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與課外知識和材料進行有效結合。例如,在講到“水資源”這一章節時,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闡述水資源的重要性、時空分布狀況以及節約用水的意義等相關知識,同時也便于教師引導學生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來思考中國的水資源問題,提高學生利用理論知識思考現實問題的能力。
眾所周知,地理學科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因此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良性互動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論教學之后,教師只有通過實踐教學的開展,才能有效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以及節假日的時間,帶領學生參加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校園衛生大掃除、環保志愿者活動、自制地理教具等,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得知識和技能,也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
基于以上所述,針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初中地理教師需要盡快轉變教學觀念,在素質教育理念和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堅持“以學生為本”,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并通過自身的積極引導,讓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到充分參與、積極互動,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
[1]魏慧生.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J].才智,2011.
[2]呂福平.淺議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地理教學[J].吉林教育,2011,(05).
[3]陳雪梅.當前初中地理教學現狀及改革路徑的選擇[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05).
[4]陳志強.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他山之石”的應用[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33).
[5]陳蘭芬.新課程下初中地理教師素養之談[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