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遠
(山東省臨朐縣龍崗鎮(zhèn)吳興小學)
教學是通過老師的勞動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是老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師生間該建立什么樣的關系呢?傳統(tǒng)教育觀念認為學生是老師教育的對象,為維護師道尊嚴,不允許學生對老師有一點冒犯。老師嚴肅認真地教,學生正正經(jīng)經(jīng)地聽。從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這樣緊張的關系,學生學習興趣低,對知識只是機械感受,缺乏積極主動性,有不懂或不甚理解的也不敢說。師生間的感情交流、知識交流少,信息反饋慢,更不會有“教學助長”了。因而,實施快樂教育首先要建立一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樂的環(huán)境”。快樂教育既要把學生看成教育的對象,又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老師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在這種民主、平等的“樂的環(huán)境”中喜愛老師,對老師教的知識樂于接受,學習興趣高,敢想敢說,可以對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接受。老師教的生動,學生學得活潑,這樣環(huán)境里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樂觀向上,具有創(chuàng)造力、獨到的見解,有時還能給老師啟示。在我所教的班級里,師生關系較好。我既是老師,傳授他們知識,又是朋友,和他們談心,還像媽媽一樣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學生們非常聽我的話,思維活躍,能力較強,學習成績一貫不錯,在各項集體活動中多次取得好成績。
教學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教學,所以,實施快樂教育的主渠道是抓住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素質(zhì)。傳統(tǒng)教學認為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把學生看成裝東西的容器,因而“滿堂灌”。學生的注意分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是短暫的,當教學被枯燥的講解所占據(jù),學生的注意就會向其他方面轉(zhuǎn)移,看是坐在那里,心思早跑了,老師的教學事倍功半。要提高課堂效率,就要正確對待學生,努力提高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快樂教育要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課堂的主體,運用多種有效、直觀的方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想、去學。讓外因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學生愿意學,主觀能動性調(diào)動起來了,注意力高度集中,知識也就學得快,記得牢,事半功倍。因此,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表演、圖畫、音樂、美術就被請進課堂了。在這里,老師不應該為直觀而直觀為表演而表演,流于形式。應該有高度的目的性,通過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理解課文,同時又培養(yǎng)了某些方面的能力。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實施愉快教育就要抓住課堂教學,改革教法,創(chuàng)新教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樂于學,在樂中學,培養(yǎng)發(fā)展能力,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zhì)的目的。
快樂教育是一個古老而又新穎的課題。身為一名教師,我愿以自身的苦來讓學生感到學習的快樂,愿把自己看成一顆小草或一支蠟燭默默地獻出一點綠意,一線火光,把全身心的愛傾注到每個學生身上,腳踏實地的工作,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做一名帶給學生“快樂”的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