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委黨校 胡慧明
生產需要資源,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源,煤礦企業倚重自然資源,高新產業偏向技術資源,服飾企業重視品牌資源,較大的企業都需要自己公司的文化資源。當然這是相對來說,企業會對對應的資源有所倚重。但是,居于核心的,是人力資源。這是所有現代化大企業所重視的最重要的資源。人力資源統籌安排其他資源,富有主動性及創造力,能夠根據企業,確定適合企業發展的戰略,有效利用資源,打造屬于自己企業的優勢。在現代,要在商場上有所作為,就一定要樹立“企業以人為本”的理念,要能夠構建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的機制。這是現代企業管理需要研究的一個領域。
在管理論中,經過研究以后,我們能夠發現管理論一共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最初,也就是在管理論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也被稱為傳統管理階段,傳統管理的特點就是管理全憑個人的生活經驗,沒有完整的管理理念、方法、程序,這種管理階段下的企業生產效率極為低下,是“小作坊式”的管理。
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個人經驗難以駕馭經營擴大化的企業,這時候就需要科學的管理理論來取代個人經驗,科學的管理理論以泰勒為代表,在20世紀初被廣泛應用。在科學管理理論中,人被看做機器的部件。這一理論雖然使企業效率大大提高,但是忽略了員工的情感,從而使員工的生產積極性不高。
后來的企業趕超老牌的企業,往往是從老牌企業的不足之處追趕。科學管理理論的缺陷在后來的企業眼里顯而易見,在人才越來越重要的現代企業里,忽視員工情感,必將對企業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梅奧提出了行為科學管理,企業由少數人決定企業發展,多數人埋頭實行發展到少數人在考慮企業發展的同時兼顧個人的感受,并依托人才進行發展。管理學的中心不再是科學管理學派,行為主義學派取而代之。管理學回歸人道傳統,人不是機器的部件,人是企業機器的組裝者。
第四個階段,也就是現在這個管理階段——綜合管理階段。現代企業擁有眾多的資源,許多大型企業甚至在全球大多數國家都有分部。資源眾多,如自然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等。管理是以人為主體,因此居于核心的就是人。綜合管理階段打破了,傳統以物為中心的管理,重塑管理理念。
不同時期,管理理論是不一樣的。但是從管理理論誕生伊始,不難看出,就是以人作為管理的基礎,認識管理的執行者和制定者,企業則是受眾。隨著企業的發展,人的認識不斷變化,發展處更適合、更搞笑的管理制度。從一開始的經驗主義管理,到之后的科學管理理論,以及之后的科學行為管理、綜合管理等,都是以人為本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人性的某一個方面。有人將科學管理稱作人本主義的開端,行為主義稱為人本主義的發展,把現代管理看作人本主義的興盛。
“以人為本”具有諸多的內涵,從不一樣的角度來看,內涵的側重點也不一樣。如果從企業管理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將人當成企業里面最特殊和最重要的資產來經營,創造人性化的環境,來激發人們為之拼搏的激情,讓人在奮斗中努力實現自己價值的同時,創造企業的收益,實現雙贏。
將人作為企業經營的基礎和戰略陣地,是“以人為本”在企業中的體現。重視人,將人當做可以經營的特殊資產,區別于普通的企業資源來經營,這是“以人為本”對企業的基本要求。在這種經營理念下,企業經營的目的和重點已經不是簡單的財和物。
當今的時代是知識的時代,知識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出一個產業鏈出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知識能夠與之相比,所以這個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掌握在人才手里,人才被定位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關鍵戰略目標。且不去管組織的性質,也不去計較他的規模大或者小,這個集團最后的成功與否,掌握在這個集團的人手里面。在《贏得優勢——領導藝術的較量》中,美國學者能湯姆·彼得斯和南希·奧斯汀說:“管理問題從根本上講是人的問題,只有尊重每個人的價值和貢獻,才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管理作為一種藝術和方法,就是要以人為中心,使職工有主人翁的責任感,有精神上的滿足,能在工作中成就事業。”
企業的主體是人,這是對企業的第一認識。如果說,一個企業失去了人,企業如同一具物的軀殼,是死的物的排列。失去了人,企業便不復存在。不消說,人是構成企業的主體。
再者說來,企業市場和規模的擴大大,都有賴于人的努力和創造,由此可見,企業發展的動力是人,企業發展的活力也是人。
在市場經濟下,企業需要不斷面對市場,調節自己的生產,符合受眾的需求,經行產業調整,而這一切都需要人來完成,需要管理階層和實行階層戮力同心的努力,充分發揮他們的智慧、創造力和積極性。人有極強的可塑性,在塑造的過程中可以釋放出強大的能量,而這些能量能夠讓企業顯得活力十足,推動企業更進一步。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士光敏夫曾用一個公式來概括企業活力:“活力=智力×(毅力十體力十速力)”。在這個公式里頭,毅力、體力、速力是相對穩定的,而智力則有很大的變動范圍。智力對整個企業活力的影響是巨大的,它的改變,直接關系著企業的發展。這就更加突出了人的重要性。
從逐水草而居到農業經濟,后來又從農業經濟轉向了工業經濟,并在這個時代向知識經濟過渡,這是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和未來發展態勢。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掌握高端技術的人才和有全面管理能力的人左右著企業的命運。企業在競爭中制勝的根本,可能只是一個人罷了,其他人都只是執行者。說到底,企業的競爭已經演化為高新技術的競爭,作為知識載體的人才,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企業爭奪的行列。農業經濟時候的體力型、工業經濟的科技型已經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是“科技型”、“知識型”。企業競爭能力強大與否的關鍵就是看你有多少人才。
說到底,企業的服務對象也是人。創造經濟效益,這是所有企業的目的,也是企業建立的最初想法。利潤是經濟效益的外在表現,利潤的分成有以下幾個方面,有交給社會進行建設的部分,投入企業進行再生產的部分,以及建立者受益分成和員工的福利這幾個主要部分。可以說,企業就是給人提供精神和物質上的滿足,符合人發展的需要。
第一,“以人為本”需要正確分析人的性格特征和價值取向,不能一以概之,要實事求是,在經營管理中要直面現實。在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時,要對人性假設做充足的分析,片面地下結論是不可取的,立論的依據要對人性予以全面的尊重。在看到人性惡的一面的時候,做出人性不良的預判,一味地進行嚴格的管理、防范,會失去彼此間的信任,從而無法將所有人擰成一股繩。相反,如果只是看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對人疏于管理,缺少約束和激勵,就可能引起管理失控,導致管理的失敗。人是矛盾的組合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相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側面,既不能強求一律,也不能放任自流。
第二,“以人為本”的經營管理之中,決不能認為管理員工只是人力資源部的事。在企業的經營管理,生產銷售,交流合作等之中,都需要對人的行為加以約束,人本管理分布在企業的各個活動,各個層面里頭。因此,人本管理是散布在各個部門里頭,絕不單純是一個部門的本職工作,要用人本管理的理念來統領整個企業。在企業里頭,所有者、經營者、員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企業的發展能使三方都受益,但是一方的多得,就會讓其他一方遭受損失,因此,他們的利益優勢對立的。所以需要建立能夠維護這種利益平衡的機制,以人為本,企業才能長久地發展。
第三,在經營中不斷發展“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與時俱進的思想,是國家的大力推廣的核心價值觀,涉及這個時代的方方面面。“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建立在“以物為本”和“以財為本”這兩種基礎之上的。這是經營管理者早已達成的共識。社會的新陳代謝摧毀了老舊的觀念,是歷史條件決定了”人本管理”的產生,并為它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條件。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里,“以人為本”也需要不斷加入新的元素,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人這一特殊資源的作用。
第四,以人為本,建設文化家園。健康向上的文化可以保持一個企業的活力,使其競爭力不斷增強。建設自己企業的文化,能夠凝聚員工,保持企業的向心力,在調動員工主觀能動性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深入人心的企業理念,會影響一個企業的人,并且以之為榮,為之不懈奮斗。建設文化家園,是為了滿足員工在精神上的需求,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這就體現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企業文化中的以人為本,要強化對人的尊重、理解、關心、體諒,又要積極、上進,讓人為未來努力奮斗,為企業發展努力奮斗,這樣的企業才能做大、做久。
因此,人是一個企業的根本,沒有人,企業就將不復存在,沒有人,企業服務人的意義也就蕩然無存。人是企業資源中最為特殊的資源,它既可以使公司戰略的制定者,也可以使公司戰略的執行者,人力資源凌駕在其他資源之上,是能高效使用其他資源的關鍵。企業的長遠發展,必須依賴于人才,“以人為本”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為企業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以人為本”就要求企業要尊重人,信任人,并為其營造良好的環境和前進的空間,優化人員配置,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下,平衡經營者、管理者、員工的利益分成,使股東、顧客、從業人員等各方面達到最優化的關系。“以人為本”的企業經營理念,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已經被廣大企業所接受。但是如何將它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從而產生更好的效果,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收益,取得更佳的績效,則依然是一個有待于后來者探討和研究的話題。
[1]馮虹.現代企業人力資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2]周文霞.管理要正視人性的特點[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1(l).
[3]幽向麗.解讀人本管理[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1(7).
[4]尹曉安.何人為本,為何是本[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2(7).
[5]人本方略仁[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1(4).
[6]張一馳.人力資源管理教程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