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熠君 張 敏
(1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51;2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2009 年初,湖南省教育廳職成教處與科技部所屬的世界大學城平臺聯系,決定將職業教育資源建設放在世界大學城上。大學城利用云計算平臺,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通過訪問教師的大學城空間觀看教師教學的所有內容及隨時與教師交流。目前,教育廳已將全省所有職業學校納入“職教新干線”,半數以上學校師生開展了空間教學。充分利用空間教學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職業教育轉型的必由之路,是一場革命性的改變,也是一項系統工程。
盡管“職教新干線”空間建設只運行了一年多的時間,對于職教新干線的研究和探索仍不斷在深入,但是已經呈現出諸多的特征。
(一)個性化特征。職教新干線作為以個人空間為基礎,基于實名制開放的網絡交流活動平臺,有著強烈的個性化特征,每個用戶都能利用各種代碼進行頁面的設計,個性化地展示自己的風格。當代大學生個性化趨勢非常明顯,職教新干線的個性化特征很好地把握了這一點,讓用戶喜歡上了這個平臺。
(二)群體化特征。高職院校一直實行著學分制,學生上課地點和上課時間都很自主,這樣有利于他們自我發揮,但是導致他們分散化。一般的網絡平臺都趨于離散化,職教新干線就在個性當中存有共性,利用群組和好友的方式使學生的網絡實現群體化特征。
(三)主動性特征。職教新干線利用老師將學生的學習、作業等留在了平臺,學生主動地關注、表現、評論,這樣有利于我們發現問題并采取針對性教育。
(四)即時化特征。目前,大學生群體的網絡化已經是事實,“職教新干線”能及時地反饋學生的狀態和情況,給我們從網絡空間即時化地了解大學生的心理、思想變化提供了研究的空間,能讓我們即時化地發現和應變。
(五)多元參與特征。作為湖南省職業教育的平臺,“職教新干線”有很多的教育者多元參與,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形成對于大學生的整體覆蓋性教育,擴大教育學生的面,而且教育者也脫離課堂上的一對多局面,可以一一對話。
筆者雖從事思政教學工作不久,但通過教學實踐發現:“職教新干線”對于更好地展開思政課教學工作非常有效。
(一)空間建設能滿足大學生個性化需求,進而實現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個性化關注與教育。“職教新干線”的每個用戶都有自己的個人檔案和個人頁面,每個人在自己頁面上都必須輸入真實姓名、上傳個人照片、書寫個人日志、更改狀態等實現個性化表達,并且其就讀的學校、專業、班級及興趣愛好等信息都能在上面有直觀的展現。通過這些信息,使用者可以使用搜索功能增加好友,了解彼此,進而進一步進行交流,而所有的好友的登錄狀態,是否查看過自己的空間這些,都可以第一時間在個人空間管理界面上顯示。同時使用者可以開發自己的頁面美化,通過代碼實現其個性化的需求。相比之下,其他的網絡媒體卻終因非實名制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失去對學生個性化關注的可能。
(二)能滿足大學生群體化的需求,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天然的陣地。目前,“職教新干線”是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最為集中的網絡平臺,這是所有現存的網絡教育平臺和媒體不具備的優勢。我們在個性化關注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組建各種具有相同問題、特點、興趣、技能等群組,在大學生行政班級、教課班級之外開拓新的凝聚體,對該群體進行具有針對性的集中式教育和引導,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面和管理面。
(三)能即時看到每一個大學生的動態,實現即時化、主動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每一個大學生在自己主頁上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日志、更改狀態、分享關注的文章、視頻、圖片等,而這些動態都可以讓思想教育工作者看到,可以實現對每一個大學生動態的即時化關注,如:大學生對于生命的理解、對于愛情的向往、對于自身成長出現的問題的困惑與焦慮,都會出現在“職教新干線”的空間里,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主動出擊,通過教學空間對學生的各種思想問題進行及時溝通、疏導,第一時間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建立起主動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使用者的累積可以實現教育者多元參與,實現多層次、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每一年都會有不同屆的畢業生離開學校走向社會,他們懷著對母校和大學生活的留戀與懷念,養成應用“職教新干線”的習慣。校友們會參與師生的互動,以切身的實踐經驗分享,指導在校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進而逐步累積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多元參與,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一)利用空間網絡資源開展教學,有效推動思政課堂教學方式創新。教學實踐已經證實:思政課教學從“傳統教學”到“空間教學”不僅是形式、方式的變革,更是內涵、理念的創新。在形式、方式上,“傳統教學”雖然也利用視頻進行教學,但難以突破時空有限的束縛,局限在一時一地,心智的豐滿溫潤在“有限”中悄無聲息,而“空間教學”則無時空限制,心智在“無限”中思緒萬千、自由翱翔;在內涵、理念上,“傳統教學”囿于“有限”的藩籬,往往注重因循與傳承,創造性和生命力明顯不足,而“空間教學”打破時空、代際、習慣等阻隔,生機盎然、活力無限,使學生成長的持續性、延展性、卓越性成為可能,學生的開放發展、特色發展、全面發展值得期待。與教科書課本等傳統教學內容相對應,空間資源課程是“空間教學”的關鍵與核心,空間資源課程與其說是特定的課程內容,毋寧說是一種真切的課程理念。思政課教師可以在自己的教學空間中建設一門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將視頻內容、精品課程放到自己的空間中讓學生學習,讓空間資源課程變為一個活的課程,一個可以共建共享的課程,一個資源不斷積累豐富的課程,一個與實際工作聯系緊密的課程;以空間資源課程為核心的空間教學不僅可以有效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教學相長,而且可以促進教師的自主創新,切實提升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創與互建、交流與共享,滿足師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和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促成教育本原、教育靈魂、教育原點的不斷回歸。
(二)利用網絡空間交互性開展教學,有效延展思政課師生教學時空。空間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媒體來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交互性,充分利用交互性為平臺,可以在與學生的溝通中使思政教育獲得實效。當前許多思政課教師還故步自封在傳統的講授模式中不能自拔,沒有認識到空間教學的交互性足以改變思政課原本僵硬死板的模式,給思政教學注入全新的生機和活力。在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中,教師很難取得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學生很難聽到教師對于學習中遇到問題的解答,在這方面,空間教學則可以輕易地做到這一點。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在職教新干線空間中建立討論群組討論,在群組中發表感想、體會,引導學生回貼評議,通過教學空間引導他們去關注這個問題。對于回帖的同學及時地點評和配合,讓他們的評論能得到思政教師個性化的指導和關懷,從而加強彼此溝通,為以后進一步進行思想教育打好基礎,通過這個方式還能逐步調動大學生思考、發表建議的積極性,增強參與意識。也可由學生在空間群組內自主提出感興趣和有爭議的議題,自主討論,辨明是非,自我教育。思想教育者及時地了解學生真正在關注什么,思考什么,對于思想教育者的工作具有前瞻性的指導作用和意義,可以做到工作的提前介入和未雨綢繆。在交互中思政課教師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方向性,達到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果。要多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更要注意培養“領袖群體”和孕育整體積極向上氛圍,發動優秀干部、積極分子踴躍發表積極向上的日志與主題,積極評論、回帖。
(三)利用空間開展考試考核,有效促進思政課考試考評系統方式改革。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思政教師往往只能通過單一的試卷和論文考核來完成對于學生的評價。現在,思政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空間教學進行對學生有效的考試考評。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數據庫上的應用軟件,將大量題庫、試卷,用戶信息等作為數據庫記錄的形式存儲在教學空間中,數據以數據庫的形式進行存貯,使學生在空間中得以完成考核。這樣一來,教師所要做的只是精心設計題目、維護題庫,而不是組織考試,從而大大減輕教師的負擔。在線考試系統的優勢在于學生只要接入Internet,就可以在任何地點進行實時的考試,考完后可以馬上得到考試結果,及時進行知識修補。教師可以立即統計、分析該次考試成績,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掌握試卷的難易程度。其次,教師平日讓學生在空間里做作業,展開討論,也可以以此為測評的依據,這樣可以讓老師全方位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告別以往的一考定成績的評價體制,使思政課的考試更加注重以學生為本。
綜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探索上,傳統教學方法和網絡教育的結合可以避免教育方式的偏頗,對保持與學生亦師亦友的關系很有幫助,是新形勢下實現多元化、多角度、多陣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嘗試,而利用職教新干線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有著獨特的優勢,值得思想教育者使用并使之能量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