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星
(揚州市沙口中心小學,江蘇 揚州 225003)
二十一世紀被稱為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傳統教育正發生徹底的變革。當我踏上三尺講臺時,一本課本、一根教鞭、一支粉筆已經不再是教師的形象特征。口耳相傳也不再是教學的全部。這幾年對年輕教師提出的要求是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雖然涉獵不深,但確實留香齒頰。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更有人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取之不竭的水。很顯然,現在讀書、學習等其他途徑都不及媒介給教師及時“補水”的速度。它將一個偌大的“地球村”微縮置放于我們眼前,只要方法得當,就可以獲取信息。如果傳統的教學是一間華麗的房子,那么我們現在所接觸的多媒體技術無疑是為其安裝了一扇窗戶,打開這扇窗戶,新鮮的空氣進入,生命可以鮮活起來。所以多媒體就為教師打開這樣一扇吸納之窗,讓儲備變得更充實。在不具備充裕的時間或足夠的技術能力的時候,仍然有機會利用一些零星的資源制作簡易課件隨時隨地整合到教學中去,更有信心地去接受工作中的挑戰。
(一)教學開始使用課件有奪人眼球之勢。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比如作文的開頭寫得好就被美稱為“鳳頭”。同樣,一堂精彩的語文課的開始也須精雕細琢。它要在片刻之間激發起學生的好奇、質疑,并引起美感、共鳴。引領學生情不自禁進入語文課堂所營造的氛圍中去。而課件往往可以如此出奇制勝,奪人眼球。例如《大禹治水》課件導入為:波濤洶涌的特大洪水奔騰直下,頃刻之間淹沒一切,人們家毀人亡,哭天喊地。學生對洪水無情的憎恨,對災民慘境的同情等情緒在剎那之間被調動。這時再來導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進入整課學習,學生的感情可以恰如其分地自我表達出來,絲毫不會減弱對文本文字的感悟,反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再如《梅蘭芳學藝》一開始就展示梅蘭芳的生活照和他在京劇中的各種精美扮相,通過視覺上的差異對比,激發疑問:梅蘭芳為什么能塑造出這些出神入化的角色?此種例子在語文教師的日常教學和聽課學習中不勝枚舉。課件結合多種電教媒介之長,舍棄繁瑣,快捷新穎。或以聲音渲染,或以形象激趣,或以圖片設疑,一開始就牢牢抓住學生的興趣,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學過程中使用課件有潛移默化之功。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該是流暢完整而富于享受的。一個完整的課件是教師課前備課的結晶,它是教師對文本駕馭最直接的體現。它有助于教師理清教學的思路,將整堂課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下去。即使課堂上有意外生成,也能及時調整,回歸完整。而且課件可以防止教師在課堂上天馬行空,想到哪講到哪。尤其對于故事性比較強的課文,尤其適合利用課件創設情境,貫穿始終。
在新授《美麗的丹頂鶴》一課時,我以自主創新教學為理念,巧妙運用鮮活有趣的課件,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不過多地提問和講述,而是巧妙地引導學生抓住蘊涵豐富形象的重點詞語,同時借助課件,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加知識的容量和密度,開闊學生的視野,體現學生主體在閱讀實踐中自讀、精思、感悟、吸納的過程,從而引導學生體會丹頂鶴的美麗,初步認識保護野生動物的意義。實踐證明,在構建創造性語文學科課堂教學模式中,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既可節省教學時間,騰出進行創造性思維的空間,又可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學高潮部分使用課件起點石成金之效。
語文課從始至終伴隨有師生情感的參與。有感悟文本所流露的情感,有師生交流碰撞出的情感。課件應該在恰當的時候配合教師的引導,以夸張的表現形式使學生積聚的情感瞬間迸發出來,完成思維上的一次跳躍和情感上的一次升華。忘不了我校一位老師執教《沉香救母》時利用精心準備的課件在課堂上所呈現出的場景。“轟隆一聲巨響,一座巨大的山峰壓向沉香的母親,沉香母親的臉上顯得惶恐而無助”。(動畫展示)這一簡單的畫面立刻引起學生一片驚叫,紛紛起來控訴二郎神的心狠手辣。“‘啊!’一聲尖叫,沉香在救母的途中不慎摔下山崖……”(動畫展示)學生再次尖叫,在朗讀相關片斷時有的甚至流出了熱淚。“轟隆又是一聲巨響!高聳入云的華山被弱小的沉香奮力劈開,緩緩下倒”!(動畫展示)學生立即興奮起來,拍手鼓掌。他們紛紛講述自己深深地被沉香的頑強精神所感動。通過課件中的動畫聲效,他們與文本有了更多的情感共鳴,并在恰當的時候準確地將它表達了出來,此時課件無疑起到了點石成金的效果。
(四)教學結束時,使用課件更能畫龍點睛。
語文課堂的結束要么是圓滿的句號,要么留給學生一個巨大的問號。圓滿的句號表示有所得,留下疑問則要弄清還有何可得。課件在結尾可以幫助學生強化這點睛效果。例如《月亮灣》課件在按空間順序逐步展現小橋流水的美,青山綠野的美之后,結尾呈現鄉村的清新美麗的全景,引領學生整體感悟課文,順勢完成當堂背誦任務。《蝸牛的獎杯》課件結尾蝸牛背上的沉重的硬殼和閃亮的獎杯不停交替出現,促使學生思考,從而明白驕傲帶來的嚴重后果。課件的結尾應在和前面內容保持連貫的基礎上,順勢引導學生學會給自己的思維做好總結、延伸,以便更好地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興趣是學生探索、創造的力量源泉,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課件作為新生事物,它的最大優勢恰恰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新穎,在語文課堂的每個環節調動起學生的強烈興趣來。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需要每個學生眼耳口鼻喉全感官的參與,而課件就是一根感官調節魔棒。哈里波特的魔棒用來懲惡揚善,語文教師應用新時期的教學魔棒“點石成金”,讓每一堂語文課都是一道感官盛宴。
過去的課堂是平面的。尤其是語文教學,光通過語言文字訓練顯得單薄單調。要絞盡腦汁搜刮圖片,拎來音響,帶來實物,手舞足蹈,親自上陣。這些遠不及輕點鼠標一個卡通跳出帶給學生的興奮來得強烈。小卡通作筆,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動態的運筆過程,極大地調動學生學字的積極性。
(一)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充分運用電教媒體,采用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渴望知識的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課文《草原的早晨》時有一位老師這樣導入新課:媒體呈現畫面:清晨,一片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顯得異常的寧靜。鋪滿新綠的草原尤其惹人喜愛……老師用親切的語氣娓娓道來:“同學們,大草原多美呀!你們想去大草原看看,了解當地的牧民們是怎樣生活的嗎?”頓時,學生門挺直身體,大聲地說:“愿意。”這一課的導入,老師充分運用畫面等手段,加上感染性的語言,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發了他們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一上課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為學習課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可以突破學習的難點。
當教師講授新的知識,出現重點難點需要學生理解掌握,光靠傳統的黑板粉筆和掛圖的教學模式是不行的。如《騎牛比賽》一課,因為這項活動離同學們的生活很遠,他們很難想象出騎牛比賽的精彩場面,通過讀課文也不容易理解,課文最后一句:“我曾經從牛背上摔下來上千次!”所以我在教這課時就把當時比賽的有關場面播放給學生看,觀眾興高采烈,騎手技藝高超、公牛瘋狂撒野等場景清晰地浮現在學生的眼前,這時一切問題都很容易地解決了。
學習《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長征》等課文時,由于學生缺乏歷史知識,根本無法準確體驗人物的情感。我就運用多媒體課件再現當年歷史,比如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時,播放電影片段,讓學生親身體驗那感人的一幕,再讓學生去讀書,學生當然就能讀得深切感人。這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和增加了語文積累。
(三)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可以加強創新思維訓練。
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常用方式,它以某些已知信息為思維起點,采用推測、想象等方式,讓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任意發散,重組記憶中和眼前的信息,產生新的信息。如在上《春到梅花山》這篇課文時,希望學生們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游覽梅花山的游客非常多,學生對此的體會是很有限的,怎么辦呢?這時播放了游人到梅花山摩肩接踵的一段錄像,學生由此想到了“像一望無際的海洋”、“像沒有邊際的天空”、“像一條流動的長江”……真是各抒己見,滔滔不絕。這樣,有效地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針對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現狀,在家庭作業的設計上,我們應該少布置一些抄寫、機械做題為主的短期作業,多設計一些開放的,需要學生主動去研究、收集、整理、獲取信息,并綜合運用這些信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作業。例如:在教學《臺灣的蝴蝶谷》一課時,我在課前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在網上查詢有關臺灣及蝴蝶谷的資料,圖片、文字,鼓勵學生如果能找到圖文并茂的資料就更好了。課后布置學生將課前所找的資料加以補充、整理,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制作電腦小報,并在班級里張貼,表揚鼓勵。
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多媒體教學帶給課堂最大的幫助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然后在現有的教室空間固定狹小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拓寬學生的視野,幫他們開啟一扇看世界的明亮窗戶,認識到世界的廣闊,知識的博大。如今,多媒體的運用還只是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教師應盡可能多地去引導學生吸收知識,增長見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將會更加突出,為教師和學生開啟更多的媒介之窗,展望藍天將會更加廣闊更加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