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軍
(江蘇省南通商貿高等職業學校 基礎部 德育教研室,江蘇 南通 226011)
語言學家、教育家呂叔湘認為,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這里的“活”,就是教師充分創造互動生成的教學環境,再利用生成的教學情境、資源和時機靈活地組織教學。
一堂好的德育課應該是互動生成的,互動生成的課堂應成為課堂教學不懈的追求。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共同活動,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具有靈活的生成性。師生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是指授課教師通過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環境,教與學雙方交流、溝通、協商、探討,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坦誠的基礎上,通過理性說服甚至辯論,達到不同觀點的碰撞交融,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拓展創造性思維,從而增強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師生互動式的采用,絕不是指老師在課堂上的簡單設問、提問、答辯,更不能是老師在課堂教學之余留下十分鐘等待同學們提出問題,然后老師給予釋疑解難。師生互動式教學方法是德育教師從教學理念上確立教學相長,講究教學藝術,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新思維。它的“亮點”將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師生互動式教學能夠發揮教與學雙主動作用和教與學雙主體效應。傳統教學是教師為主動體,學生為被動體的教學過程。往往是講課教師在臺上滔滔然,聽課的學生們在臺下昏昏欲睡。老師最大的滿足可能就是下面聽課的學生不要講話,聽懂就行。而師生互動式教學方式的采用,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認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解疑釋惑、明辨是非,老師激活學生,學生挑戰老師,老師的權威性、思維方式、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教學的深度、廣度、髙度“三維空間”統統受到挑戰。教學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不時被切換,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主體。
2.師生互動式教學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雙向影響。傳統教學只重視教師影響學生,而忽視學生的作用。師生互動式教學是教學雙方進行民主的協調探討,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形成心靈的撞擊與融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心理需要,傾聽學生對問題的想法,發現其閃光點,形成共同參與、共同思考、共同協作,真正產生心理共鳴、觀點共振、思維共享。
1.互動必須立足于教學熱點。老師要精心選擇學生比較熟悉、關心度比較高的熱點問題進行互動。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便于同學們在互動中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例如,2012年的日本“購島”鬧劇,同學們群情激奮,我就從歷史上的甲午戰爭、馬關條約,“九一八”日本占領東三省,“七七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再到“開羅宣言”、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勝利,中國軍隊收復臺灣,“舊金山條約”,解讀了“釣魚島”之爭的由來。可以說,同學們從一開始的激動到后來的平靜、深思,明白了一條道理;只有當祖國強大了,我們的腰桿子才能挺起來。學生當下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掌握本領。為將來建設祖國、報效祖國打好基礎。愛國要理性,不能光憑激情。這樣的互動大大強化了德育課的教學效果。
2.互動必須立足于教學重點。教學重點關乎學生素質能力的生成,老師在設計互動方案前,必須吃透教學大綱和所使用的教材,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使選擇的互動問題具有重點價值。例如,人生價值這個節點,我就“人為什么活著?人生的道路應當怎樣選擇?人生實踐中遇到問題時應當如何應對?科學家錢學森的事跡給我們的人生有什么樣的啟示?”等問題與學生進行互動,使學生在互動的思維碰撞中,潛移默化地將教學內容吸收消化。
3.互動必須立足于教學疑點。“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老師要抓住教學中學生容易生疑的知識點設計互動問題。例如,在講認識與實踐時,我提出在中國誰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今天笫一個吃螃蟹的人是什么意思?從而引申出實踐決定認識的問題。對于疑點,學生們往往比較敏感,圍繞疑點開展互動,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換來他們心態的開放和創造力的激活。同時在無形中使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1.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聽課興趣是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產生需要的傾向;讓學生具有自愿聽、主動聽的興趣是教師上好德育課的先導。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僅僅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人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產生。”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學生而言,只有對德育課“好之”、“樂之”才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才能以聽課為樂趣。事實上導致高職校德育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失去興趣。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只有教與學的活動相互配合、協調,只有充分發揮兩方面的積極性并且有效結合,才能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培養學生聽課的熱情。
2.鼓勵和啟發學生在課前課上向老師提出問題,將課堂教學與組織學生自學相結合。每次課前,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深入到學生中去,傾聽他們對課程的要求和希望。啟發和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同時注重鼓勵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向教師提出種種疑問。教學實踐證明:在德育課教學過程中啟發和鼓勵學生們提問教師,一方面,既讓學生參與了備課和課堂教學,又增加了他們主動參與的機會,另一方面幫助教師發現問題、教學相長。另外,又是讓學生在參與思考、釋疑的探索中培養了思辨能力和學習能力,學會了創造性思維。
3.在德育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點化”同學們已有的
舊知識,引領學生進入新的教學情境。教育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在已知基礎上掌握新知,由已知引出未知再到新知的認識過程。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是教學的最高技巧所在。”這里所說的最高技巧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點化”舊知識,啟發學生對舊知識進行演繹、歸納、分析而獲得新知識。我國古代先賢所說的“溫故而知新”,同樣講的是這個道理。老師在德育講授過程中有意“點化”舊知識,有助于激發學生思考,進行創造性思維,有助于培養他們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教師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如利用寓言、成語、諺語、音樂、畫面等有意“點化”舊知識時,更能夠調動起學生們各方面的感官,使他們樂于參與其中,例如,講矛盾的同一性,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運用了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又如講矛盾的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講了成語“對癥下藥”、“量體裁衣”的來歷,這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同時也使學生明白“哲學離開生活是空洞的,生活沒有哲學是盲目的”的道理。
4.努力營造教學互動的良好課堂教學氛圍。老師應當盡可能地做到知識廣泛、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應當善于引導學生在認真聽課的同時,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這樣做的必要性在于,如果老師講課時不提問,就難以產生師生互動的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當然,提問要注意恰到好處,因為學生樂于表現自己的欲望,往往與其自身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老師提問不當,就會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或產生逃避甚至對抗心理,導致不少學生為了避免老師提問自己,在同學面前丟面子,就一個個都斂聲屏氣、低頭縮脖,生怕老師“請”到自己。老師必須想方設法在課堂上營造一個較為寬松的互動氛圍,使同學們減輕顧慮,增強主動大膽參與的自信心。德育教學不單純地講授政治理論,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合理恰當的情感傳遞,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使他們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緒愉快精神飽滿的狀態下進行主動學習和探索。這就要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去熏陶和感染學生,講課時教師要充滿激情,情緒飽滿、感情真摯,用自己的熱情、執著的精神感染學生。
總之,在“交往互動”的德育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從學生成長的需求出發,突出學生在教學中和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加強人性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寓教于樂,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啟發學生的聰明才智,重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文字寫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表現能力、思維應變能力,把德育課的教學與提升高職生人文素質的教育結合起來,在提高能力的過程中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潛移默化的科學理論的熏陶,進而贏得學生的認可、歡迎和喜愛。
[1]張平,李萍,賈巖.合作互動教學模式的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3(2):108-109.
[2]張玉剛.“活學”需要“活教”[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09(9):49-50.
[3]潘惠錦,岳冬青.德育課程中的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246-247.